原標題:一家、兩代人,、三位院士,他們的無悔選擇叫“國家需要”
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yè),,是不愧于時代的無悔選擇,。在中國科技界,就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這個家,,相繼產(chǎn)生了三位院士,其中有人甚至是多次放棄熟悉的研究領域,,轉換到其他研究方向重新開始,。在他們心里,這樣選擇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需要”,!今天,,我們就來聽聽這一個家、兩代人,、三位院士的科技報國故事,。
李四光:蔚為國用奠基我國地質工
大家是否還記得,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奇怪的大石頭》,?課文講述了少年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故事:李四光的老家屋后有一塊冰川漂礫,,他小時候經(jīng)常跟小伙伴們在這兒做游戲?!斑@個石頭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在那時,這個探索科學的種子,,就深深埋在了少年李四光的心中,。
人們都知道李四光是地質學家。但其實他在15歲被選派留學日本時,,學的專業(yè)卻是船用機械,。因為甲午海戰(zhàn)中國戰(zhàn)敗,李四光立志要造出堅船利炮來保衛(wèi)國家,。這期間,,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兩人的一段談話讓李四光永生難忘,。
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孫中山期望他能夠多學些知識,,告訴他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那時候李四光想的就是要為中國強盛來努力,。
為中國強盛而努力,是李四光回國后的堅定選擇,。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李四光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實業(yè)部部長。正當他準備投入“實業(yè)救國”的工作時,,李四光卻發(fā)現(xiàn)自己遇到一個巨大的難題,。
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他去英國留學時,特別選了一個采礦專業(yè)好的學校,。學了一年以后卻發(fā)現(xiàn)中國采不出礦來,,因為中國沒有地質學。因此他回到中國做地質學,,有了科學的指導才能找到礦,,有了資源實業(yè)才能發(fā)展。他的動力就是要有一個富強的中國,但是他的手段是做科學,。
為了富強的中國,,李四光從學造船到學采礦,再轉學地質,。這“三級跳”的背后,,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國家需要”,!,。六年學成回國,李四光常走在山川野外,,用國際首創(chuàng)的地質力學理論,,為國家尋找緊缺的礦產(chǎn)資源。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四光因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英國停留,,期間被選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此時,,國民黨政府已密令人員尋找李四光,,要他公開發(fā)表聲明,拒絕接受這一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但面對國家召喚,李四光當機立斷,,堅定地朝祖國的方向走去,。
把個人安危置之腦后,只是因為心念祖國,。1950年,,李四光回到新中國的大地,開始奮戰(zhàn)在地質,、石油勘探等建設事業(yè)的第一線,。那時,國家急需石油能源,,但探明儲量卻非常少,一些大國大肆散布“中國貧油論”,,并進行石油封鎖,。
時任地質部部長的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分析,深信我國天然石油資源的儲量十分豐富,。在他的建議下,,開始在全國開展大規(guī)模的石油普查工作,終于在1959年發(fā)現(xiàn)了震驚世界的大慶油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在新中國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建設國防的年代,,李四光為尋找關鍵原料——鈾元素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導“找鈾隊伍”發(fā)現(xiàn)一系列鈾礦床,,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女兒李林:多次為國家需要改行投身新的科研事業(yè)
與國家共奮斗的決心,,也在影響一家人的選擇,。就在李四光沖破阻撓回國的1年之后,女兒李林從劍橋大學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第二天,,她連畢業(yè)證都沒拿,就急忙趕回祖國,。
李林的女兒鄒宗平:她等畢業(yè)證等了幾個月,,急得不得了,想趕緊回國參加建設,。她的博士畢業(yè)證書,,是到了80年代,劍橋大學的一支代表團給她帶回來的,。
回國參加建設的李林,,把一生的科研選擇與國家需要緊緊綁在一起。她原本學的專業(yè)是金相學和電子顯微鏡,,但新中國建設需要鋼鐵,,李林就被派到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研制“球墨鑄鐵”;國家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李林又被調入核工業(yè)部從事核材料的研究,。
而在她快50歲時,李林第三次服從國家需要,,轉去研發(fā)超導材料,。這是世界的尖端科技,在超低溫下的阻力近乎為零,,具有節(jié)能等方面的巨大價值,。為了讓國家盡快掌握這項技術,李林在從頭學起的日子,,每天從早到晚泡在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邱祥岡(李林院士學生):她說國家有需要,,我們就要去學,要克服困難掌握不了解的知識,。大家心里都憋著一股氣,,要不辜負國家的希望,,解決一些重大戰(zhàn)略需求。
李四光女婿鄒承魯: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基礎科學研究
在為國家解決戰(zhàn)略需求的歲月,,李林有13年與愛人鄒承魯分居兩地,。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的鄒承魯,在1951年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后立即回國,,到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簡陋的科研條件下,他和團隊用了8年,,成功實現(xiàn)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讓人類認識生命邁出一大步,。
李四光女婿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生前采訪):當時有人說是基礎,,人家研究好了我們用就是了,這話也不錯,,但不能沒有自己的東西,。科學是你不做,,人家也會做,,科學總歸會前進??蓪ξ覀儑襾碇v,,你不做就是少一個。
一家,、二代人,、三位院士的無悔選擇
這張照片,就是充滿傳奇色彩的一家三院士的合照,。已白首的李四光院士,,用獨創(chuàng)的地質力學理論,為新中國建設尋找寶貴的石油能源提供有力支撐,;他的女兒李林和女婿鄒承魯,,因分別在物理、生物化學領域的成就,,于1980年同時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他們都是用實際行動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危及到我們民族存亡戰(zhàn)爭的這種血跟火的考驗的人,,對國家,、對民族的赤子之心,都能夠說明他們是真正的愛國者,。像我們這一代,,當然要服務于國家、這個民族,,我覺得要有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