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古城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不斷深入,它的空間格局、功能分區(qū)以及各類遺存的內涵日漸清晰,。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確認,。
良渚古城遺址西城墻。(圖片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qū)管理委員會提供)
2015年,,發(fā)現和確認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tǒng),,它成為中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目前已發(fā)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壩系統(tǒng)之一,。
2013年12月5日,,新發(fā)現的棧橋碼頭考古遺跡發(fā)掘現場,。(圖片由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qū)管理委員會提供)
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英國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先生認為,,“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帶有明顯的象征意義,,表現出一種文化的交流和聯合,是具有共同觀念的文化聯合體形成的標志,,很大程度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
良渚古城遺址將中國新石器時代這一被遠遠低估的時代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訴說著來自五千多年前的文明,。
第54處世界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而在前一天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已經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肯定了該項目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和中國政府采取的保護措施,一致同意將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沈陽說,,這次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證明了中國致力于保護世界自然遺產的決心,,這也是推動“東亞—澳大利西亞”國際候鳥遷飛保護地保護的契機,中方期待該路線其他保護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鳥兒在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休憩,。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