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中國歷史上重要的
文學,、藝術和政治之都
也是多個朝代的都城
千百年來,這座城市
印刻著時光變遷的歷史軌跡
流淌著中華文明的涓涓長河
然而
82年前的今天
這里遭遇了一場
前所未有的浩劫
1937年12月13日
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
掀開了中國近代史上
最沉重的一頁
大量平民及戰(zhàn)俘
被侵華日軍殺害
無數家庭支離破碎
據統(tǒng)計
至少有30萬人
沒能等到秦淮河畔
下一個溫暖的春天
今天是第六個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我們講述四個故事
觸摸歷史深處的深重苦難
感受她的
頑強、堅韌與不屈
1
慘烈與悲壯
“全體戰(zhàn)死”血戰(zhàn)到最后
1937年12月
侵華日軍兵分三路攻占南京
南京城東南的光華門巍然佇立
那里是當年最激烈的戰(zhàn)場
日軍連續(xù)使用大炮轟擊城墻
試圖打開突破口沖進城內
卻屢次被擔任光華門防務的
教導總隊謝承瑞團
和第87師易安華259旅等部擊退
為了奪回城門、堵住城墻缺口
整排整連成建制的中國官兵
前仆后繼
在短短數小時內壯烈犧牲
謝承瑞給身處武漢的妻子信中寫道
“中樞決意守城,,余意甚慰,。
殺敵效命,,在此一舉……
此次戰(zhàn)爭,造出多少世間慘事,。
期望倭寇早日肅清,,山河亦然無恙?!?/p>
戰(zhàn)斗一次次打響
謝承瑞因燒傷而發(fā)起高燒
但他依然堅守在城頭督戰(zhàn)
直到司令部轉達了撤退命令
已經陷入昏迷的謝承瑞
在紛亂中不幸壯烈犧牲
光華門一戰(zhàn)
據日軍第6師團戰(zhàn)史記載:
“敵人是以‘全體戰(zhàn)死’為口號
一直血戰(zhàn)到最后”
這是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
面對侵略者的黑云壓城
守護者們的背后是父老鄉(xiāng)親
腳下是摯愛的土地
他們前仆后繼,、萬死不辭
2
身中37刀成為“活證據”
生死訴訟只為侵略者承認罪行
日軍侵占南京后
李秀英因懷有七個月的身孕
只能與其父在地下室避難
喪心病狂的日本兵
沒有放過南京任何一個角落
他們闖進地下室圖謀強奸李秀英
性格倔強的她與三個日本兵殊死搏斗
臉上、身上,、肚子上被刺了37刀
日本兵走后
她經過醫(yī)生搶救雖保住了性命
腹中的胎兒卻不幸流產
李秀英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也成為那段悲慘歷史
最有力的見證人
她成為戰(zhàn)后第一位赴日
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幸存者
向世人展示侵華日軍
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
每一次講述的過程
都等同于將她內心的傷疤
一次次無情地揭開
只為爭回應有的公道
然而
沒有等到勝訴判決書的那一天
老人永遠離開了人世
“那么多的罪行罪證
他們不承認,,我這口氣咽不下去”
這是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縱然歷盡萬難
也要讓真相昭告天下
3
他保護苦難中的百姓
記錄親眼目睹的日軍暴行
有一個德國人的名字
被很多中國人熟知
他叫約翰?拉貝
在日軍的屠刀殘忍地
揮向南京老百姓的危急時刻
他聯系了其他十幾位在華外國人士
設立了“南京安全區(qū)”
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
2005年12月7日在南京大學校內拍攝的約翰?拉貝故居,。新華社發(fā)(李文寶攝)
拉貝和日軍斗智斗勇
有一次
他親眼看到幾個日本兵
把中國婦女拖到房間里施暴的時候
他不顧個人安危
沖上去從背后抓住日軍的衣服
把他們推了出去
除了全力庇護安全區(qū)的民眾
拉貝還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記下他目睹的日軍暴行
這本長達2000多頁的日記
被譽為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82年前以拉貝為代表的
眾多國際友人冒著風險
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
并記錄下侵略者的殘暴行徑
1997年4月2日,,被稱為南京“辛德勒”的德國友人約翰?拉貝的墓碑從柏林移至南京,,被安放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這一縷血雨腥風中的人性光輝
沖破了焦躁,、恐懼和哭號
將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善良本性
永遠寫進了史冊
4
他有7個父母,,6個名字
花了60年“回”中國故鄉(xiāng)
“在我身上,流著日本人的血,,
長著中國人的肉”
他叫中島幼八
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
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日本人
他一生擁有7個父母,6個名字
一個名字,,就是一段人生
出生于二戰(zhàn)期間的中島幼八
幼年隨父母作為“日本開拓團”
成員來到中國東北
日本戰(zhàn)敗后
他在瀕死邊緣被中國農民搭救
被養(yǎng)母和三任養(yǎng)父相繼撫養(yǎng)
在中國農村作為“來?!遍L大
中島幼八(右一)與養(yǎng)母孫振琴,、第三任養(yǎng)父趙樹森
侵略者后代的烙印
成了少年最深的心事
在矛盾中他一次次拒絕了
生母讓他回國的召喚
后來,,他的中國老師告訴他
日本老百姓也是侵略戰(zhàn)爭的受害者
回到日本可以為日中友好做貢獻
少年的心結才逐漸打開
中國紅十字總會給生母的回函
16歲的他匆匆登上
遺孤回國的最后一班船
一邊是生身祖國,一邊是情感故鄉(xiāng)
兩個國家就像他的兩個母親
同樣地無法割舍
中島幼八和生母中島清江(右一)
在久居日本的年月里
他把名字改成了中島思華
用日中兩國文字寫下自傳《何有此生》
他帶著書從日本一路
坐飛機,、汽車、拖拉機
穿過童年放牛的山坡和玉米地
穿過一生的回憶
終于回到了養(yǎng)父母的墳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
四千多日本孤兒遺留在中國
收養(yǎng)他們的中國養(yǎng)父母超過一萬人
他們說:
“日本是祖國,,而中國是故鄉(xiāng)
不能忘,因為那是為歷史負重前行!”
記錄片《何有此生》劇照
善良包容的中華民族
在最艱難的歲月里
也要點亮一盞善意的明燈
星星點點匯聚在時光的長河里
播種下最珍貴的良知與和平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那些傷痛,,永遠難以撫平
那些記憶,,注定無法湮滅
今天
千年金陵在落日余暉映照下
更加巍峨莊嚴,、秀美多姿
82年前
發(fā)生在南京城下的刺痛
和一個偉大民族的
英勇、堅韌與包容
以及世界人民對和平的向往
將永遠被銘記
勿忘南京!
勿忘“12?13”!
勿忘她綿延千年
波瀾壯闊的厚重歷史
勿忘她遭受慘絕人寰
痛徹心扉的沉重苦難
勿忘她堅韌不拔的勇氣
和自強不息的力量
今日抬首
再見她挺拔身姿
歷史永遠書寫在那兒
中華民族永遠站立在這里!
近日,,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生稱該校強制規(guī)定晨跑打卡,,若“體力不支”屬于個人問題,未達要求直接判定體育成績不及格,。學校體育部回應未發(fā)布文件,,方案仍在討論中。
新華社沈陽12月10日電(記者吳子鈺,、孫仁斌 )遼寧省本溪市的一名收藏愛好者不久前發(fā)現一本侵華日軍相冊,,相冊中,一張南京大屠殺原版照片引起專家學者注意,,為佐證南京大屠殺提供了重要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