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5日9時02分
一枚代號“1059”的導彈直沖云霄
大約8分鐘后
成功命中目標的消息傳來
后來,,“1059”被命名為“東風一號”
成為我國第一枚國產(chǎn)地地導彈
從這天起
中國沒有導彈的歷史結束了
“東風”起,,中國強!
“東風一號”導彈的發(fā)射,,經(jīng)歷了非常艱難曲折的過程,。
1955年10月,火箭技術專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從美國回到祖國,。不久后,,他起草的《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被送進中南海。
1956年10月,,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錢學森任院長。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研發(fā)尖端武器十分困難。錢學森編撰了一部基礎教材《導彈概論》,,啟迪了我國第一代從事導彈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
1957年12月,我國開始仿制蘇聯(lián)的P-2近程導彈,,將P-2導彈在我國的仿制型號命名為“1059”,。當時制定的目標是,在1959年9月前完成仿制任務,,爭取在10月國慶節(jié)期間試射,,向新中國成立10周年獻禮。這也是導彈代號定為“1059”的原因,。
而正當研究任務進入決戰(zhàn)階段時,,蘇聯(lián)單方面撕毀協(xié)議。在甘肅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的蘇聯(lián)援華專家分批撤離回國,,并帶走了全部教案和技術資料,。
面對異常困難的局面,廣大科研人員迎難而上攻堅克難,。
1960年11月5日,,在酒泉發(fā)射場,“1059”導彈昂首矗立在發(fā)射陣地,,蓄勢待發(fā),!
9時02分,,一聲轟鳴刺破了戈壁的寧靜,,“東風一號”導彈試驗成功,!
主持發(fā)射的聶榮臻元帥高興地說:“今天,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發(fā)射了我們自己生產(chǎn)的導彈,,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東風家族”,,不斷壯大,!
60年來,“東風家族”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我國核威懾力量的標志,。
1984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閱兵式上,,東風-3,、東風-4、東風-5威武亮相,,首次揭開“東風家族”的神秘面紗,。
200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東風-31甲彈道導彈首次亮相,。此外,東風-11甲,、東風-15乙,、東風-21丙悉數(shù)出場。
2015年,,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東風-5乙改進型、東風-16,、東風-21丁和東風-26首次登場,。
201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我國
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1,、新型戰(zhàn)術導彈東風-17
亮相,讓世界為之震撼,。
東風-17導彈
能夠全天候無依托,、強突防,對中近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是新一代中近程打擊力量的利器,。
與以往我們熟悉的圓錐形彈頭有所不同,東風-17的彈頭改變了很多,,還“長出”四個翅膀和尾翼,,彈頭飛行軌跡靈活多變,突防能力大大增強,。
東風-41
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戰(zhàn)略核導彈,,采用了信息化發(fā)射平臺,具有單車集成化程度高,、發(fā)射系統(tǒng)功能全等優(yōu)勢,,特別是在突防能力、打擊能力等方面有很大提升,。
東風-41靈活機動,,可以在高原、戈壁,、雪地,、沙漠等條件惡劣的地區(qū)行駛,甚至在常見的高速公路,、籃球場都可以進行無依托發(fā)射,。
130秒看“東風家族”閱兵大場面
↓↓↓
60年前,“東風”起
60年后,,“東風”強
“東風快遞,,使命必達”
吳謙: 武器裝備的具體部署地點事關軍事秘密,,但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挫敗任何形式“臺獨”分裂勢力的能力始終都在,意志堅定不移。
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10月18日援引《南華早報》的報道稱,,大陸東南沿海的導彈基地已升級,配備先進的“東風-17”超音速導彈,。
近日,火箭軍某導彈旅展開了一場復雜環(huán)境下全天候作戰(zhàn)能力綜合演練,,在真打實備中歷練“東風快遞員”的應戰(zhàn)能力,。
原標題:臺媒密切關注:殲-20之后,,東風-17也來了!臺媒日前再度關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導彈的話題,,稱解放軍部署了更加先進的導彈,,以“對臺灣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