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日前下發(fā) 九項措施改革團中央
近日,,多地團委傳達學習了《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精神,,這意味著,,定位于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共青團,即將開始重大改革,。
7月1日上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團委召開《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專題學習會。7月4日上午,內蒙古托縣團委組織召開方案專題學習會,,并對方案中提出的九項措施進行了詳細講解,。
由此可見,團中央改革涉及九項改革措施,,但具體內容尚未公開,。不過,從此前的公開報道中,,多少也能看出一點改革的動向,。
今年4月18日團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常委擴大會,4月19日又召開了改革動員會,,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在動員會上就改革的主要問題進行闡述,,他主要從“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方面進行闡述,。
在“改什么”環(huán)節(jié),秦宜智表示要去除“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xiàn)象,,這“四化”是今年2月,,中央巡視組向團中央反饋巡視意見時指出的,此外,,秦宜智還表示要改變脫離群眾的傾向,。
對包括共青團在內的群團系統(tǒng)進行改革,是本屆中央醞釀已久的一項主張,。2014年底,,中共中央就發(fā)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群團工作的通知。去年7月,,中共中央又召開群團工作會議,,這在中共歷史上屬首次。
這次改革方案最終也經過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5月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李建華就全區(qū)共青團工作作出批示,他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研究審議團中央改革方案時發(fā)表了重要講話,。
2015年底,經中央深改小組審議批準后,,上海,、重慶兩地著手群團改革試點,,兩地“團改”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團中央的改革探路。
今年4月19日,,秦宜智提出,,要以“增強廣泛性、代表性為重點”,,改革團代表大會,、團中央委員、團中央常委會的人員構成,,明顯提高一線團干部,、團員的比例。
這些思路,,正是上海重慶兩地的改革經驗,。改革后,上海團市委增加了團的委員會和常委會中來一線,、基層青年的比例,,一批生產技術一線、街道社區(qū),、農業(yè)農村,、在校大學生被吸收進入委員會或常委會,常委會中專職工作者的比例從76.9%下降到57.9%,。
秦宜智還提出,,團中央機關要建立專職、掛職,、兼職相結合的干部隊伍,,為黨培養(yǎng)更多群眾人才,這也是試點地區(qū)已經嘗試的做法,。
2015年7月,,習近平在黨的群團工作會上也指出,對黨的群團工作必須注重解決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要重點解決脫離群眾的問題,。
對共青團來說,脫離群眾就是脫離青年,,如何做好青年工作,,也是這輪團中央改革的重點之一。今年4月19日,,團中央改革動員上,,秦宜智多次提到青年工作,他提到“要積極適應時代和青年新變化”,、”要以直接服務引導青年為重”,、“突出青年主體地位”,。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盡管團中央的改革方案還未面世,,但團中央今年已經進行過機構調整,,成立了青年發(fā)展部,。已于去年去年展開的上海,、重慶團改中,青年工作也被擺在重要位置,,上海將團委的工作對象由28歲周歲以下的團員,,擴展到35周歲以下的青年。重慶群團改革啟動后,,重慶團市委根據(jù)青年創(chuàng)業(yè)欲望強的特征,,建立了直接幫扶機制,幫助青年突破創(chuàng)業(yè)瓶頸,。
上海,、重慶兩地試點過程中,都剝離了團校的學歷教育功能,。以便于團校專注于培訓團干這一“主業(yè)”,,強化其干部教育培訓基地、青少年工作理論研究和智庫的功能,。
作為群團組織,,團中央還有不少企業(yè)單位,比如中青旅,,已經是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上市公司,,它何去何從也會牽動眾人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