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根藍色,、綠色的線條,構成一座橋和它在水中的倒影,;輔以“G20”、“2016”,、“CHINA”和隸書“中國”印章
原標題:設計者披露G20會標確定過程:TOP3中“聯(lián)動之橋”勝出
橋梁,,寓意著G20已成為全球經(jīng)濟增長之橋、國際社會合作之橋,、面向未來的共贏之橋,。同時,橋梁線條形似光纖,,寓意信息時代的互聯(lián)互通,。圖案中“G20”的“〇”體現(xiàn)了各國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中文印章彰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與英文CHINA呼應,。
這件作品出自杭州的一家設計工作室,主創(chuàng)人員是袁由敏,、方宏章,、隋煥臣。袁由敏是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另兩位曾是他的學生,,現(xiàn)在是工作室合伙人。
“會標是在2015年12月1日召開的峰會籌備工作動員大會上公布的,,之前一周我接到通知,,說確定用我們的方案。”8月29日,,袁由敏告訴澎湃新聞,。
袁由敏
45歲的袁由敏是安徽人,1991年考入西湖邊的中國美術學院后一直讀到博士并留校任教,,至今已在杭州生活25年,。他曾負責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生命主題館的館內視覺設計,設計過2015年全國青年運動會的會標,,還擔任過國內多個設計比賽的評委,。
“2015年4月初,我得知會標設計在全球競標,要求每個投標人提供至少3套方案,。在5月底的截稿期前,,我們設計了7套方案。”袁由敏介紹,,他們仔細研究了此前十次峰會的LOGO,,明確了設計方案要有很強的辨識度,并體現(xiàn)杭州獨特的韻味,。
在他們的7套方案中,,有3套以橋為主要元素,其他還包括倒映在西湖中的三潭印月,、錢塘江潮,、水墨西湖扇面等。
袁由敏告訴澎湃新聞,,團隊成員認為橋的形象既能體現(xiàn)杭州的韻味,,又是國際化符號。“橋是杭州特有的文化標志西湖有斷橋,,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上有拱宸橋,,錢塘江大橋屹立在錢塘江潮中,13世紀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杭州后,,就已經(jīng)在游記里把杭州描述為‘千橋之城’,。”他說,“而且,,橋的辨識度極高,,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都明白,它代表著連接,、溝通,、合作、聯(lián)動,。”
袁由敏告訴澎湃新聞,,據(jù)他所知,會標招標共收到2000多份方案,,在由專業(yè)委員會層層篩選后確定三套,。“去年7月,相關人員通知我,,我們這套方案進了前三名,,讓我向專業(yè)委員會當面陳述設計意圖。一起進前三的還有以六和塔,、祥云圖案為元素的作品,。陳述后,,專業(yè)委員會又向三個團隊提出優(yōu)化意見。”袁由敏透露,。
他說,,在優(yōu)化階段,團隊力求每個細節(jié)都完美,。如勾勒橋形輪廓的20條線,,他們打印出0.9~1.2毫米粗細的60根線條,逐一觀察視覺效果,。線條的藍色和綠色,,意味著藍天綠樹、山清水秀,。
對“中國”印章,,袁由敏表示,印章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杭州的西泠印社也以金石篆刻名揚天下。在中國人的認知中,,印章是莊嚴的,,它代表著信用、承諾,,“紅色的‘中國印’代表中國是負責任,、守信用的大國,這也是中國向世界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