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空日記 | 厲害了,!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種菜,生菜都長這么大了
新華社天宮二號11月13日電
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景海鵬
大家好,!今天是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進入組合體第二十四天(11月11日),。我是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航天員景海鵬,。
聽說有很多網友關心我們在天宮種植的生菜,,今天我就具體和大家講一講。
景海鵬
[航天員中心環(huán)控生保研究室副研究員王隆基解說:選擇栽培生菜有以下原因:一是生菜的生長周期是一個月,,這一次在軌時間恰好是30天,;二是生菜在地面上的種植技術比較成熟;三是生菜可食用,,在后續(xù)的在軌實驗中可以作為食材,;四是生菜是老百姓比較常見的植物,有利于進行科普宣傳,。]
今天做的是一些常規(guī)照料工作,,主要是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yǎng)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我們有一個儀器檢測含水率,如果顯示指數低,,就說明需要給生菜澆水了,。注入空氣是為了讓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于植物的成長,。我們就像是太空的“農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鐘的時間來照料生菜。
另外,,在太空種生菜使用的基質和地面的土壤是不一樣的,,我們用的是蛭石。
[王隆基解說:蛭石是一種礦物質,,它的吸水性非常好,,水分在其中傳導非常均勻,,即使是在地面有重力的情況下,向上吸附都非常流暢,;另外它密度小質量輕,,便于攜帶上天。]
植物栽培是在我們進入組合體的第二天開始的,,首先我們需要安裝栽培裝置,,就像是搭積木一樣,把裝置的各個部件組裝成一個白色箱體,。
[王隆基解說:白色裝置的固件是3D打印的,,都是尼龍性材料,比較輕便,,白色和綠色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視覺效果也很好。它上面有兩個器件,,一個用來測量土壤中的水分和養(yǎng)分參數,,另一個用來在植物生長后期在封閉情況下測量植物光合作用。]
中國人首次在太空種菜
接著我們就會澆水,、播種,。在上天之前,有一部分種子已經放入白色的單元格里面,,這些種子是經過特殊處理的丸?;N子。由于生菜的種子比芝麻粒還小,,為了方便我們播種,,專家們特意在外面做了一層包衣,,使它和綠豆粒差不多大,,方便直接手拿。包衣在吸飽水后會裂開,,但在后面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包衣對種子發(fā)芽的速度會有細微的影響,。
在天上播種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一般是先播種后澆水,但由于我們帶入太空的白色單元格是硬質材料,,只有吸水軟化后,,種子才能放進去,所以我們是先澆水后播種,。
播種完后,,我們會在裝置里鋪上一層保鮮膜,,就和種莊稼的地膜一樣。它的作用是保護植物,,防止水分流失,。
在進入組合體的第五天早上,我們發(fā)現種子發(fā)芽了,。當時我和陳冬兄弟都非常高興,,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地面工作人員。我們拍了很多照片,,還跟生菜芽合影留念了,。
種子發(fā)芽后,我們就會拿掉地膜,,把安裝在白色裝置頂端的燈打開,,給生菜提供光照。燈光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合而成的,主要偏紅色,。
[王隆基解說:生菜對紅光吸收效率非常高,,在紅光照射下生長得很好;采用綠光是因為它照射到生菜葉上,,視覺效果非常好,;藍光則是對植物形態(tài)舒展具有較強作用。]
生菜進入成長期后,,在光照的作用下,,就開始變綠了。
我們第一次給生菜間苗和補水是播種后第六天,。間苗那天,,我和陳冬兄弟發(fā)現生菜長得特別新鮮,看著比地面的要綠一些,。
我們間苗用的是鑷子,,主要是把長得相對差一些的生菜連根拔出來,在每個單元格里保留兩棵菜苗,。因為菜苗都非常嫩,,所以我們得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會把保留的生菜苗損壞,。
過了三天后,,我們開始了第二次間苗和澆水,這時每個單元格就只有一棵菜苗了,。澆水其實不是每天都需要做的,,專家為我們設定了5次澆水,,每次澆水使用的是注射器,將水注入生菜根部,。
除了播種,、間苗、澆水,,我們還需要每天對生菜進行觀察,、拍照,檢查基質的含水率,、養(yǎng)分含量等,。
到今天為止,在我們親手照料下的生菜,,已經長得很好了,。我們看著它們一天天成長,很有滿足感,。
有網友提問,,在太空,生菜生長的方向會發(fā)生變化嗎,?長得怎么樣了,?
在這里,我要告訴這位網友,,我們種植的生菜和地面是一樣的,,也是向上生長的,而且長得好像比地面更高一些,。
[王隆基解說:雖然太空是失重環(huán)境,,但是因為植物有趨光性,所以它依然是朝上長,;同時植物還具有趨水,、趨肥性,它的根部就會朝著富有水分和養(yǎng)分的基質生長,。]
下周二,,是我們在軌種植蔬菜的最后一天,,到時候我們會進行植物采樣,,把生菜的葉子和根莖剪掉,放到低溫儲蓄裝置中,,再把它們帶回,。
聽說有網友很好奇,種出來的生菜能吃嗎,?
這次我們種的蔬菜是用來做實驗的,,暫時不食用,。我相信經過研究,以后我們在太空種的各種蔬菜,,肯定是可以吃的,。我也期待著在太空吃上自己種出來的蔬菜。
[王隆基解說:這次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暫時不讓航天員食用,。我們要把植物采樣帶回來,進行生物安全性檢測,,比如檢測植物表面的微生物是否超標,。只有檢測合格后,我們才會在下次實驗中考慮讓航天員食用栽培的蔬菜,。在軌植物栽培技術,,是未來長期太空載人活動、深空探測等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將來我們還會做其他物種的大面積栽培實驗,,通過幾輪實驗,逐步掌握植物在太空生長的規(guī)律,,便于以后在空間站種植種類更多,、面積更大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