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性的33天后,,中國邁向更遙遠的星際旅程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歷史性的33天后,,中國邁向更遙遠的星際旅程
新華社記者肖思思,、魏驊、陳曦
北京時間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qū)域成功著陸。中國空間探索歷史上里程碑式的“天馬行空”33天征途畫上圓滿句號,。
擊破萬里蒼穹,,目標星辰大海。這是一次任務的結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開始,。在太空中期駐留任務完美收官后,中國深空探索將啟航,,邁向更遙遠的新星際旅程才剛剛拉開帷幕,。
短短33天豎起的新里程碑
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1992年9月21日,,我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確定了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第一步,,發(fā)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并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fā)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guī)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較大規(guī)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按照“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已經實現發(fā)射載人飛船,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并已發(fā)射空間實驗室,解決了有一定規(guī)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的第二步,具有里程碑意義,。它繼往開來,,為未來我國在載人空間站上開展較大規(guī)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積累了技術和經驗,。
先人說,,“山中一日,地上千年”,,更何況這是在萬里之外的浩渺空間,。短短“33天”中期駐留飛行任務,中國航天人克服了重重挑戰(zhàn),。
“33天,,對于航天員的生活保障和健康維護而言,是一次挑戰(zhàn),?!敝袊教靻T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從身體上講,,航天員心血管系統(tǒng)變化將經歷最大反應期,,肌肉萎縮,骨丟失,,免疫功能下降程度更為明顯,,出現疾病的概率增大。從心理上講,,駐留時間延長對2人乘組的應急處置能力,、心理相容性要求更高,,航天員駐留保障難度進一步加大。
“面向長期飛行的航天醫(yī)學人因工程包括航天心理學實驗研究,,都將為未來空間站任務研制積累試驗數據,。”她說,。
翱翔太空的33天,更為中國航天人設置了一個個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
“為保證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時間駐留所需的能量供應,,飛船的太陽能帆板就得長時間對準太陽。為此,,組合體需要連續(xù)偏航,。”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孫軍說,,“一邊要暴曬,,一邊是極寒”,連續(xù)偏航過程中,,部分設備會長期對著太陽,,還有部分設備長期曬不到太陽。
為此,,神舟十一號飛船改進和優(yōu)化了熱控設計,,以消除組合體連續(xù)偏航引起的返回艙溫度過低、設備容易結霜的風險,,防范了推進艙,、發(fā)動機溫度過高可能超上限的風險。
33天中,,天宮二號上航天員參與進行的一些前沿實驗,,也在為未來的長期駐留做準備。
中科院空間應用系統(tǒng)總設計師趙光恒說:“人類未來要星際旅行,、移民外星球,,首要任務是解決食物自給、氧氣和循環(huán)水等問題,?!边@次隨天宮二號進入太空的擬南芥和水稻等高等植物培養(yǎng)實驗,就是要研究地球上的植物是否可以克服太空微重力等極端環(huán)境影響,,在太空環(huán)境中正常生長,。
也許在不遠的未來,在不提供補給的情況下,,航天員依靠自己種植的糧食和蔬菜,,真的可以在太空中存活500天,。
此外,由意念控制的“腦機交互”實驗更是一項非常具有科幻色彩的前瞻性實驗,。黃偉芬介紹,,“腦機交互”實驗將初步探索意念控制在航天任務中的可行性,“在未來空間站航天員長期駐留時,,我們希望腦控技術,、眼控技術、手勢識別技術等新型交互技術能夠得到應用”,。
未來,,人和機器人可能要協同工作,一起飛向外太空,。
1 2 3 下一頁1 2 3 下一頁
原標題:歷史性的33天后,,中國邁向更遙遠的星際旅程
“飛控夢”,從北京郊外稻田起步
還記得這次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激動人心的“太空之吻”嗎,?兩個比子彈速度快八倍的飛行器,,在外太空完美交會對接。
瞬間激動的背后,,靠的是地面上眾多“穿針引線人”,,靠他們精確的計算和無數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60年前,,中國航天事業(yè)創(chuàng)建,,中國航天人開始了邁向太空的新長征;
24年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中國航天人再次出發(fā),走上了又一條充滿未知的征途,;
20年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成立,中國飛控人第一次亮相世界舞臺,,用電波代碼開始了茫茫天宇間的壯麗征程,。
“第一代飛控人一定還記得當年北京西北郊外唐家?guī)X的稻田。那時,,沒有一臺現成用于執(zhí)行載人航天任務的設備,,沒有一行可用的軟件代碼,沒有一本完整的飛控方案,?!北本┖教祜w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測控通信指揮部指揮長李劍說,,飛控人幾乎是在一張白紙上,,開啟篳路藍縷的努力,。
一批批建設者進駐,一批批測控專家匯聚,,一批批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匯集,。懷揣同樣的夢想,他們建成了中國第一個具有透明控制能力,、可視化測控支持能力,、高精度實時定軌能力、高速數據處理能力和清晰圖像傳輸能力的現代化飛控中心,。
從1999年至2008年,,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先后圓滿完成了神舟一號至神舟四號4次無人飛行、神舟五號至神舟七號3次載人飛行任務,。2011年至2013年,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三次交會對接任務相繼執(zhí)行,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開啟了空間建站時代的大門,。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同時,中國航天人已經將目光投向了距離地球38萬公里的月球,。
2016年,,中國航天人在星辰大海里的征程,格外炫美,。6月25日,,長征七號火箭與海南文昌發(fā)射場同時完成首秀;9月15日,,天宮二號發(fā)射升空,,圓月映襯下的戈壁灘噴薄出耀眼的光芒;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呼嘯出征,;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對接,;11月3日晚,,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距離海邊約800米的發(fā)射平臺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
航天員“太空微笑”的背后,,承載了地面上千千萬萬航天人的努力。作為天地間的唯一紐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一次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精準的飛行控制能力,。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原標題:歷史性的33天后,,中國邁向更遙遠的星際旅程
“登天”要爬百級階梯,征途星辰大海
中國太空探索的每一大步,,都濃縮在航天員邁上太空的一小步,。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記者聽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航天員是寶貴的財富,?!彼麄兊纳眢w素質、心理素質得天獨厚,、萬里挑一,;更重要的是,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的使命就是星辰大海的征途,。
為了邁出這次太空中期駐留的關鍵一步,中國航天員們一步一步走向“更遠”:
2003年,,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中國人首次進入太空。
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身穿中國研制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首次出艙活動,成為中國在太空行走第一人,。
2012年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完成手動對接。
2013年,,神舟十號任務太空授課,。
2016年10月17日,50歲的景海鵬則和陳冬一起開始了他的第3次太空之旅,,他們在軌飛行的33天,,這是我國迄今時間最長的一次航天飛行。
……
從2003年至今,,我國共有11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為此,他們經歷了極其嚴苛的選拔——
“天上一分鐘,,地上十年功,。”多年來,,中國航天員訓練體系通過自主探索與創(chuàng)新已形成八大類近百個專業(yè),,為了通俗地理解這一訓練的難度,資深航天員們會形象地將它稱為“登天的百級階梯”。
身體素質是航天員邁向太空的第一關,。在飛速旋轉的離心機上,,各種超重耐力訓練讓受試者難言、旁觀者揪心,;在低壓試驗艙內,,模擬10000米高空的耐低氧訓練,不斷挑戰(zhàn)著人類的極限,;在“看著都暈”的旋轉座椅上,,受試者依然需要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判斷;為了適應長時間的太空失重狀態(tài),,航天員還要接受時間長達5天5夜的頭低位臥床訓練……
看似簡單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訓練上百次,。執(zhí)行任務前,航天員還要完成有針對性的上千小時的訓練,。但是,,沒有一個人因為如此之大的訓練難度而畏懼過、退縮過,。
他們將生命置之度外,,將功勞歸于祖國和人民——
航天是一個極具風險的行業(yè),又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和光榮的職業(yè),。為了完成飛行任務,,航天員們承受了正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訓練,,內心深處飽含對祖國的驕傲和自豪,。
出艙后,面對歡呼的人群,,楊利偉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在他心里,從來沒想過是自己一個人完成了這項任務,。
地面,,天上,一切皆指向未來更為遙遠和壯麗的征程——
首次33天的中期駐留飛行任務后,,中國航天人邁出了太空長期駐留前的關鍵一步,。作為中國空間站任務前的重要試驗平臺,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期待,。
“這次中期駐留經歷,,各個系統(tǒng)會認真總結經驗,分析數據,,為今后空間站工程設計提供很好的參考,。”李劍說,走在新的長征路上,,我們更加懂得,,每一次點火,都是一次遠征,;每一行代碼,,都是為了走得更遠;每一個口令,,都是為了走得更加堅定,。
星空,無邊,;宇宙,,壯闊。
歷史性的33天之后,,中國人的目光已經投向更為遙遠的太空,。那里,有無數未知,,還有中國航天人為征服它們需要繼續(xù)付出的勇氣,、堅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