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初中的校長們,總要面對一件撓頭的麻煩事——招生,。因為不堪形形色色的“關系戶”“擇校生”“條子生”之煩,許多校長不得不“習慣性失聯(lián)”:要么“舉家外出度假”,家中大門緊閉;要么手機長時間關機;甚至有人重換手機卡,只把號碼透露給家人和個別重要關系……
最近,記者在閩西龍巖市調研時了解到,相比往年“躲貓貓”式的尷尬與無奈,當地的中小學校長們今年度過了一個“清爽”的招生季:全市推行“陽光招生”,主要領導帶頭承諾“不批條子,、不打招呼、不準干預”,紀委嚴格監(jiān)督執(zhí)紀,建立請托說情登記制度,對招生違紀違規(guī)問題從嚴從快查處,。一位校長說:“有領導帶頭,有紀律撐腰,這下手機可以自由開機了,。”
根據相對就近入學原則劃片,統(tǒng)籌地方實際明確政策照顧生比例和范圍,這是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核準中小學生入校就學的通行做法,。然而,囿于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現(xiàn)實,中小學生“擇?!爆F(xiàn)象成為突出問題,家長們削尖腦袋、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名校,、好學校,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權力干預,、關系運作、金錢開道等各種擇校手段各顯神通,對教育公平和社會風氣造成嚴重傷害,。
擇校行為往往是見不得光的暗箱操作,極易滋生權力尋租式的腐敗,。在龍巖市查處的一起教育系統(tǒng)腐敗窩案中,某區(qū)教育局長在義務教育招生中大搞利益輸送,先后幾十次收受他人的“感謝金”近200萬元,還把不少校長、老師也卷入其中,。類似的案例并不鮮見,因為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供需失衡加上缺乏有力有效的監(jiān)督,擇校過程常常異化為權錢合謀的分肥游戲,緊俏的學位指標淪為少數人上下其手的“唐僧肉”,。
義務教育招生中的各種不公平由來已久,積弊很深,其中癥結之一就是“陽光度”不夠。龍巖市紀委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從招生政策到招生過程再到招生結果,一些地方采取“半公開”“選擇性公開”等做法,為請托說情,、權學交易等不良行為留下了“口子”,。為此,龍巖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陽光招生”的落實,比如紀委牽頭開展招生專項督查活動;多渠道公布招生結果,擴大社會監(jiān)督,;明確規(guī)定全部審批材料三年內可追責等等,。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有堅持和落實“以公開為常態(tài),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義務教育階段招生才能減少“貓膩”藏身的空間,才能最大程度扭轉“擇校”歪風蔓延造成的不公感和焦慮感,。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嚴把招生的材料關,、程序關、審核關已經不是什么難事,難的是敢于向積弊開刀的決心和常抓不懈的堅持,“陽光招生”的龍巖經驗中,黨政領導簽字承諾,、紀委加強監(jiān)督執(zhí)紀就對招生亂象形成了有力震懾,也讓老百姓拍手稱快,。
招生陽光化是推進教育公平的必要舉措,從長遠看,還應該促進城鄉(xiāng)、地區(qū)之間的教育均衡,。令人欣慰的是,包括龍巖在內的越來越多地區(qū)開始行動起來,從招生這個教育領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清理源頭端的“污染因子”,筑牢教育公平的“地基”,讓人看到了教育公平推進的美好未來,。可以說,紀委讓校長們放心打開手機,既幫校長們減了負,更是一個值得更多期待的新開始,。(涂洪長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