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豫南發(fā)生歷史上罕見的大旱災(zāi),,杜崗村以陶林寺提灌站為基礎(chǔ),,從陳興寨水庫到地勢最高的胡灣達到5級提灌,直接把水輸送到農(nóng)田,。那一年,,時任國務(wù)院總理溫家寶到信陽實地察看災(zāi)情,杜崗村在大旱之年卻實現(xiàn)了全面豐收,,村民們憋了幾代人的窩囊氣長長呼吁出來,。
干群一條心,擰成一股勁,。嘗到了興修水利的甜頭,,村民們有了更大的勁頭。在杜崗全村黨員大會上,,陳宏運提出“集中時間,,集中勞力,集中地點,,集中資金,,年度為戰(zhàn)”的“四集中一年度”方案,迅速得到全村黨員和群眾的積極響應(yīng),。
說了算,,定了干。杜崗村每年由全村各家各戶籌資,,集中在3-5個村民組修大塘,、打機井。全村干部群眾發(fā)揚集體主義精神,,又用了5年時間,,新修40口萬方大塘;借助國家電力農(nóng)網(wǎng)改造,打出了10眼機井,,從根本上解決了全村17個村民組的生產(chǎn)和生活用水問題,,形成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的綜合利用,,實現(xiàn)了旱澇保收的夢想。村民們高興地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p>
2007年,,杜崗村一躍躋身全省表彰的第一批40個脫貧村行列,被授予“河南省扶貧開發(fā)整村推進促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先進村”稱號;村黨支部書記陳宏運作為信陽市的唯一代表,,在全省脫貧經(jīng)驗交流會上作典型發(fā)言,。
然而,很難讓人相信,,杜崗村盡管離312國道只有2500米,,但卻沒有一條出村的公路。
“文錢憋死英雄漢”的滋味,,杜崗人幾乎都嘗到過,。陳宏運更是有切膚之痛,在其母親1970年去世時,,全家6口人,,4個兄弟姊妹尚小,家里根本拿不出錢買一副棺材,,連給母親送葬都為難,。后來,還是村支部解決了35公斤救濟糧,、10元錢救濟款,,才將母親安葬下去。
村民們更是為錢發(fā)愁,。因為沒錢修路,,本村小伙娶不到外地媳婦;本村姑娘卻紛紛遠嫁他鄉(xiāng);因為沒錢供學(xué),全村年輕人早早棄學(xué)外出務(wù)工;因為沒錢作資本,,村里沒有一項像樣的產(chǎn)業(yè),。
常言道,困難困難,,困在家里才難;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1992年因一場大旱被逼無奈,,窮怕了的杜崗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南下北上闖天下,當年外出人口400多人,,竟占全村總?cè)丝诘乃姆种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