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7日電 題:河套“轉”出一個漂亮的彎
新華社記者 賈立君
“我走了一輩子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村后的沙地變成了林地,。日子幾年變一個樣,尤其是這幾年的發(fā)展真是太快了?!眱?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巴彥高勒鎮(zhèn)沙拉毛道嘎查82歲的巴音達來老人說,。
黃河自青藏高原一路東奔,,到磴口時向北沖去,,直至陰山腳下又向東行400多公里后,急轉南下泄入晉陜峽谷,,在中國雄雞版圖上形成一個“幾”字彎,,這里被稱為河套地區(qū)。黨的十八大以來,,當?shù)刎瀼匚宕蟀l(fā)展理念,,推動經(jīng)濟社會轉型發(fā)展,在我國西部的經(jīng)濟舞臺上“轉”出一個漂亮的彎,。
沙窩子里油路四通八達 “五天的路程半天到”
我國著名的新聞記者范長江當年從銀川騎馬沿黃河進入磴口境內(nèi)時,,“沙窩中走馬,辛勞萬狀,,直使人不忍久騎,。”
巴音達來并不知道,,在他8個月大時的1936年5月27日,,范長江在他們村里過夜。時年27歲的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中寫道:“住宿于‘二十里柳子’,。店有土屋兩間,而客人有二三十人,?!?/p>
“聽老人講,原先沿河有20里長的紅柳林,,人們就把這一帶叫做‘二十里柳子’,。后來河水沖淘、畜啃人伐,,在我小的時候紅柳就不多了,?!卑鸵暨_來回憶說,,當時全村共6戶人家,,其中來自山東的李家開旅店,其余5戶均是牧民,。
時移世易,,巴音達來腦海里曾經(jīng)“灰色”的記憶,萬花筒般變幻成五彩繽紛的今天――老土路變作黑油路,,路兩邊齊刷刷地佇立著一人多高的金葉榆樹,。
“真是生活在天堂里了?!鄙眢w依然硬朗的巴音達來老人說,,全村現(xiàn)有100多戶、500余人,,改革開放后,,人們逐漸都富裕起來,特別是近幾年農(nóng)村牧區(qū)醫(yī)保,、社保全覆蓋,,政府還給8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fā)放100元補貼。
1958年穿越烏蘭布和沙漠而過的包蘭鐵路建成,,后來又有了國道110線,、G6高速,還有今年通車的G7高速公路均橫貫河套,。巴彥淖爾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楊世軍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建成“八橫五縱”主干線公路網(wǎng),總里程2.2萬公里,,村村通了公路,,成為國家179個公路運輸樞紐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