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文化,,在數字時代重生(藝文觀察)
制圖:蔡華偉
“春節(jié)聯歡晚會”這頓電視“年夜飯”即將迎來第三十五個年頭,,除夕夜看央視春晚早已成為中國人過年的新民俗。明星上春晚代表其在業(yè)界的地位,,新人在春晚上露臉則是“一夜成名”的“捷徑”,觀眾樂于在春節(jié)過后點評春晚節(jié)目……春晚不僅是一方舉國歡慶的民俗舞臺,更是受到全民關注的國家文化工程,,是新時期以來少有的用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形塑主流價值觀的文化空間。
——編 者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數字媒體的普及,不可否認的是,,以“電視”為媒介形態(tài)的春晚也遭遇新的挑戰(zhàn),。春晚文化能否在數字時代獲得重生,這不只關乎一臺電視晚會的收視率,,而且涉及主流文化如何贏得觀眾認同的大問題,。
電視春晚的“黃金時代”
春晚的出現有兩個大背景,一是上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使各種文藝創(chuàng)作重新煥發(fā)生機,,以曲藝為代表的群眾文藝和新興的流行文化成為春晚節(jié)目的“主菜”,;二是電視機開始取代廣播,逐漸成為八九十年代最大眾化的傳播媒介,,春晚就是當時的新文藝與新媒體有機融合的產物,。
1983年,第一屆春節(jié)聯歡晚會在央視直播,,借助除夕夜的特殊時刻,,電視機的“即時性”把空間上分散的千家萬戶連接起來,營造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氛圍,。春晚既把歡歡樂樂過大年的民間習俗轉化為模擬信號的電視綜藝節(jié)目,,又讓全國、全世界的華人小家庭匯聚成中華大家庭的“難忘今宵”。
春晚有著永恒不變的主題,,但也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開放精神,。如果說80年代的春晚主要借助體制內的文藝工作者擔任主角,那么90年代隨著大眾文化的全面興起,,更多的娛樂明星走進春晚,。90年代的春晚一方面會請當年最熱門的明星、新秀表演節(jié)目,,另一方面也培育制造了一批春晚明星,,如解曉東、趙麗蓉等演員迅速成為全民明星,。90年代末期隨著衛(wèi)星電視,、有線電視的出現,央視不再獨享全國收視的壟斷地位,,這給地方衛(wèi)視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尤其是以湖南衛(wèi)視、浙江衛(wèi)視,、江蘇衛(wèi)視為代表,,這些地方衛(wèi)視推出了如《超級女聲》《中國達人秀》《中國好聲音》等有影響的綜藝節(jié)目。央視也及時調整策略,,一邊邀請高人氣的選秀明星參加春晚,,一邊開辦《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綜藝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