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21日電 題:推車送秧苗·種植交流會·做“后備箱工程”——桂南春耕圖
新華社記者劉偉、何偉,、鐘泉盛
記者近日在桂南靈山,、浦北兩縣春耕一線采訪時感受到,,當?shù)厝缁鹑巛钡墓┙o側改革正在描繪一幅幅推動鄉(xiāng)村振興的火熱春耕圖,。
現(xiàn)代化機械化帶動春耕生產“華麗轉身”
在廣西靈山縣石塘鎮(zhèn)金豐水稻機械化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記者看到廠房內擺放著大型旋耕機、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在育秧房里,,一排排育秧架擺放整齊,青芽從土壤中露出頭來,。兩位工人用推車將秧苗送給正在稻田里忙碌的婦女,。
石塘社區(qū)村民韋立基戴著手套、穿著膠鞋,,一邊彎腰往稻田里擺放育秧架,,一邊告訴記者,這種方式育秧,,秧苗不但成活率高,,長得也勻稱。他們給合作社育秧,,一天能賺80元,,還離家近。
離合作社廠房不遠處,,石塘鎮(zhèn)石塘社區(qū)村民黃祈強開著一臺旋耕機在水田里“打地”,。合作社成員黃厚亮說:“一臺旋耕機一天能打田10畝,而用人力,、畜力,,3個人加上一頭牛一整天才能打好1畝田?!?/p>
據(jù)黃厚亮介紹,,這家合作社共有25戶成員,種植水稻近3000畝,,同時還為周邊農戶提供育秧,、耕插、收割,、烘干“一條龍”服務,,帶動500多戶種植水稻。
“現(xiàn)在耕種水稻不像過去費時費力,,很多人還騰出精力發(fā)展水果和蔬菜,?!膘`山縣農業(yè)局生產股負責人蘇祿宗說,隨著機械化耕作方式的大力推廣,,一些過去撂荒的田地重新被耕種,。
田間地頭里的農技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