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成立后,蔣翊武不以“首義功臣”自居,,創(chuàng)辦《民心報》,,監(jiān)督政治、關注民生,。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后,,蔣翊武義憤填膺,,奮起抗袁,首倡“二次革命”,,出任中華民國鄂豫招撫使,,以“取荊襄、搗武漢,、進窺河南”自任,,聯絡東南各省共起討袁。后遭袁通緝,,被迫亡命出走,,8月29日路經廣西全州時被捕,對袁世凱的勸降利誘,,堅強不受,,9月9日,在廣西桂林英勇就義,。
1916年7月,,蔣翊武的靈柩歸葬湖南岳麓山之“蔣公亭”,。1921年12月,孫中山北伐督師桂林時,,又下令在麗澤門外樹立蔣翊武紀念碑,,并親筆題寫“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碑文,署“孫文敬題”小楷和印章,,以示敬重,。碑的兩側及背面鐫鑿孫中山囑胡漢民撰寫的翊武先生革命事跡。
歷經百年風雨,,蔣公的后人成長為中共黨員,、民主人士,、國家干部,、新聞工作者、人民教師,,更多的是普通勞動者,,不少成為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他們以先賢為榜樣,,傳承家風,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家風文化,,最集中的表現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鮮明的民族大義、昂揚向上的進取姿態(tài),、艱苦樸素的作風,,低調務實不事張揚、默行大德埋頭苦干,。蔣公的侄女蔣宗英犧牲在抗美援朝的前線,,可謂“一門兩忠烈”。
如今走進澧縣大地,,隨處可感受到翊武之精神,。蔣公家鄉(xiāng)澧縣已于2017年8月建成家規(guī)家訓博物館并正式對外免費開放,介紹古代先賢的傳世規(guī)訓和古今遵家訓,、重家規(guī),、立德成才的優(yōu)秀典范,展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紅色家風和澧州先賢忠貞,、德孝,、廉勤的不朽風范。
澧縣縣委,、縣政府還大力弘揚蔣翊武思想精神,,將縣城唯一的影劇院命名為翊武劇院,;最大的公園命名為翊武公園,園內塑有高5.5米,、重約60噸的大型蔣翊武紅色花崗巖雕像,,公園目前成為該縣一個文化地標;一條橫貫東西的城區(qū)主干道命名為翊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