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從1980年下半年延續(xù)到1982年上半年,參觀團隊從鳳陽鄰縣到滁縣地區(qū)各縣來,從省內到省外來,1981年參觀達到了高潮,。在近兩年的時間里,中國大陸除西藏外,各省、市,、區(qū)都有參訪團到鳳陽縣學習大包干(到組),主要是地(市),、縣的團隊,。在參觀高潮的1981年夏收后,我和王禮貺到鳳陽縣采訪,看到進出鳳陽縣的公路上車流成龍,縣城的賓館、旅店人滿為患,有的單位會議室臨時安排住宿,。我們目睹縣委大院里到相關部門聯(lián)系參訪事宜的人絡繹不絕,縣大會堂聽介紹的一批接一批,會場場場爆滿,連過道,、走廊上都擠滿了人。我們在大會堂外遇到縣長吉詔宏,他告知我們,介紹經驗的幾位同志,嗓子講啞了,眼睛熬紅了,現(xiàn)在只好放錄音,用擴音喇叭介紹了,。
看到這種參觀盛況,我和王禮貺既高興,又擔憂,。高興的是,我們報道的“鳳陽大包干”正在不推自廣;擔憂的是,千萬不要搞“一刀切”,。為此,王禮貺還寫了“記者來信”《莫將鳳陽當昔陽》,。
更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在這場“鳳陽大包干”的參觀潮中,人們最終取到并實踐的“真經”,并不是鳳陽大包干(到組),而是小崗大包干(到戶)。這種“種瓜得豆”的“奇事”是怎么發(fā)生的?一年多來,一直——
“瞞著干”的“小崗大包干”是怎樣走向全國的
說起“鳳陽大包干”的來歷,曾任縣委辦公室秘書的陳懷仁,當年攤開工作日記告訴我:在1979年2月中旬的一次討論生產責任制的全縣四級干部會上,梨園公社石馬大隊黨支書金文昌說,他們那里有幾個生產隊搞大包干,不要算賬,簡單,。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七嘴八舌議論起來:大包干好!保證國家征購,留是集體提留,剩下全是自己的,痛快!縣委書記陳庭元抓住群眾的這句口頭語,向路過鳳陽的滁縣地委書記王郁昭匯報“群眾要求實行大包干”,。王郁昭隨后向省委第一書記萬里請示。2月26日,萬里聽了匯報后說:“只要能把群眾生活搞好,就可以搞,?!薄傍P陽大包干”從此在全縣叫開了。那是大包干到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