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介紹了“第一篇關于‘鳳陽大包干’的報道”,有人可能會問,鳳陽實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即1979年,你們?yōu)槭裁礇]報道呢?
確實,1979年鳳陽縣已有83%的生產隊搞了大包干。年末,安徽分社采編主任張萬舒與我一起走訪了馬湖,、宋集,、梨園等公社,看到凡是實行大包干的,隊隊增產,季季增產。于是我們從“適應當前干部管理水平;聯(lián)產計酬,調動積極性,;減少矛盾,增強了團結,;精耕細作,促進了增產”等方面,寫了一篇內部報道《鳳陽大包干好處多》,被總社以“機密級”刊發(fā)。這是第一篇關于“鳳陽大包干”的內部報道,。
那當時為什么不搞公開報道呢?因為1979年社會對聯(lián)產責任制爭議激烈,報刊還時有批評言論,。我們決定先發(fā)內部材料報道“探路”。直到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同志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充分肯定了肥西縣的“包產到戶”和鳳陽縣的“大包干”(見《鄧小平文選》1975-1982 P275頁),。至此,這一爭議才告一段落,。
也就是在那次采訪中,我們發(fā)現小崗的農民都是一家一戶在地里干活,與其他隊幾戶在一起干活的場景明顯不同。我們問陪同采訪的公社書記張明樓,他含糊其辭地說,可能是同組的人分散干活或有事去了,。問地里干活的農民,他們只是笑,不答話,。
其實,我們的懷疑沒有錯。比我們更早懷疑小崗“包干到戶”的是縣委書記陳庭元,。1979年4月初,他到小崗檢查工作,發(fā)現小崗是分戶勞動的,張明樓向他匯報:“群眾自發(fā)搞‘分田單干’,‘搞資本主義’,。”陳庭元村里村外轉了一圈,說:“他們已窮‘灰’了,還能搞什么資本主義?”就這樣,陳庭元將“小崗大包干”保了下來,。但囑咐他,一定要“保密”,。
小崗大包干(到戶)是由鳳陽大包干(到組)演變而來的。1978年冬,小崗隊開始也是實行大包干到組,先劃分4個作業(yè)組,干了沒幾天,組內產生矛盾,于是各個組“發(fā)杈”,又分成8個組,每個組只有二三戶,可是沒干幾天,又有吵架的,還是干不好,。于是在一天夜里,生產隊秘密集會,立下“生死契約”:明組暗戶,瞞上不瞞下,分田到戶,。從此,一種與安徽省所有聯(lián)產責任制都不同的“小崗大包干”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