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7月24日電 題:陜西安康:樹“榜樣”治“懶病” 道德評議助脫貧
新華社記者李華,、姜辰蓉
“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這種“懶漢”思想,是很多人脫貧路上的絆腳石,。50多歲的顏家余曾是這樣一位“懶漢”,。
平利縣地處陜,、鄂,、渝三地交界處,位于秦巴山區(qū)集中連片貧困區(qū)的腹地,。在平利縣長安鎮(zhèn)雙楊村,,顏家余是村里脫貧致富的“后進典型”。
“50多歲,,整天無所事事,。一到飯點,就去別人家鍋里舀飯吃,?!闭f起過去的顏家余,雙楊村黨支部副書記曹世順搖頭嘆氣,,“不種地,、不打工,,整天找不到人”。
但誰也沒想到,,顏家余的“懶病”在去年“痊愈了”,。
2017年6月,雙楊村組織村民為顏家余召開了一次會議,。在會上,,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20多人,一一列舉顏家余的種種懶惰行為,,幫助他認清自己的問題,。這場集體“吐槽”,讓這位漢子紅了臉,。評議結束后,,顏家余只說了五個字:“我錯了,我改,!”
在會上指出問題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是雙楊村“道德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在平利縣的143個行政村和社區(qū)都建有這樣的委員會,。委員均是村里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村民。
回憶起被評議的情景,,顏家余有些不好意思,。“委員們輪流批評我,,說我好吃懶做,。還將照片和資料貼到曝光臺公示,你說我一大男人能不丟人嗎,?”這次會議后,,顏家余真正下決心治好“懶病”。
曹世順說,,村里的道德評議委員會,,每個季度評選一次,樹立正面典型,,曝光后進典型,,幫教轉化后進典型。而雙楊村的這一舉措,,來自平利縣2017年開展的“群眾說,、鄉(xiāng)賢論、榜上亮”道德評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