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是不少人對夏季武漢的第一印象,但事實上武漢早已退出中國“四大火爐”之列,,原因何在,?許多人的答案是:武漢綠色城市建設功不可沒,。
如今的武漢,有近40%的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達10多平方米,,城市植被猶如一臺臺巨大的綠色空調,在不斷為城市降溫,。
樓退綠進:“綠色空調”鋪綠降溫
潑水睡竹床,,天熱下長江。這是很多武漢老市民消暑度夏的習慣,。作為中國昔日“四大火爐”的代表,,江城武漢卻在近年來的“火爐排行榜”中,,不見蹤影。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武漢告別“火爐”背后因素眾多,,但城市植被的增加功不可沒。綠植通過蒸騰作用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空氣熱量與二氧化碳,。
據(jù)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統(tǒng)計分析,武漢植被覆蓋率每提高5%,,炎夏季節(jié)地表溫度可下降約1.3℃,。
據(jù)統(tǒng)計,1985年武漢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僅為1.80平方米,。在高樓聳立的現(xiàn)代城市,,如何利用寸土寸金的土地空間增加綠色植被覆蓋,是當前各大城市面臨的共性難題,。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è)局總工程師吳克軍介紹,,這幾年,武漢市每年投入約百億元,,挖空心思見縫插綠,、掘地植綠、破硬增綠,、筑臺補綠,,看到空白區(qū)就種樹,盡一切可能提升“綠容率”:在武漢高架橋上,,種滿攀爬植物,;在地鐵線上面,,也用盆栽箱種樹鋪綠……
近年來,,在推動城中村改造、生態(tài)治理等工程中,,武漢市不計投入成本,,用成蔭綠樹替代房地產,將黃金地段,、核心區(qū)域改造成生態(tài)公園,、永久綠地,實現(xiàn)“樓退綠進”,,增加城市綠化覆蓋:蛇山“顯山透綠”,、金口垃圾填埋場改造成園博園、戴家湖粉煤灰堆場恢復綠水青山,、取締非法碼頭江灘披綠,、城市“巴掌地”建口袋公園鋪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