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8月2日電 題:“飛鴿”何以變“永久”——遼寧省昌圖縣培養(yǎng)實用人才助鄉(xiāng)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鄒明仲
正是農忙時節(jié),遼寧省昌圖縣寶力鎮(zhèn)葦子村村民董云峰忙著查看玉米長勢、做好農機保養(yǎng)的準備工作,,每隔三五天,,他還要“上課學習”——通過手機觀看縣里組織的學習視頻材料,定期與其他村的村民一起交流探討農業(yè)科技知識。
作為培養(yǎng)農村實用人才,、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遼寧省昌圖縣推出“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從2015年起,,由縣財政拿出專用資金,縣委組織部具體實施,,3年內全縣425個行政村中,,每村選拔、培養(yǎng)一名年輕人,,作為鄉(xiāng)村振興骨干人才,,學制兩年半。
這一培訓項目的授課內容既突出“農”字特色,,包括農村種植,、養(yǎng)殖技術等內容,還有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村民糾紛調解、村干部說話藝術等課程,。授課老師既有“學院派”教授,,也有黨政機關干部,還有來自農業(yè)生產一線的“土專家”,。
“參加縣里組織的培訓學習,,我學習到了農業(yè)科技知識,還在與其他學員的交流中開闊了眼界,?!弊鳛閷W員之一的董云峰告訴記者,他在2016年參加了培訓學習,,之后下決心開辦了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帶領鄉(xiāng)親們增加收入。村民到合作社務工,,僅開拖拉機每天就能賺150元至200元。
金家鎮(zhèn)黃酒館村學員張英輝說,,在課堂上聽“土專家”講種植經驗很受啟發(fā),,關于合作社的知識讓他開了眼界,活了思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民在他的帶領下加入了合作社,嘗到了增加收入的甜頭,。
培訓學習不只是簡單的授課,,每學期縣里組織對學員們進行一次考試,。昌圖縣委組織部還會對學員全程跟蹤考核,包括看學員所在村的農村專業(yè)合作社管理水平是否有提升,,農業(yè)產業(yè)化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是否為群眾辦了好事和實事等,這些日常表現都將計入成績單,,作為評價學員是否合格,、能否畢業(yè)的重要依據。
目前,,昌圖縣全縣425個村,,每村都有一名學員參加培訓學習,實現了“全覆蓋”,。2015年首屆130名學員今年6月已經畢業(yè),。
記者了解到,昌圖縣為這些學員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平臺,,讓他們結合農村工作實際充分施展才干,,在實踐中經受鍛煉,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目前,,已有122人成為村“兩委”班子成員,有115人領辦了農業(yè)新型經營主體,,他們正活躍在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
據昌圖縣委組織部介紹,這些年輕人來自本鄉(xiāng)本土,,對當地情況非常熟悉,,榮譽感和責任感特別強,既是種田好把式,,又懂市場,,還熟悉互聯網技術,“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是新型職業(yè)農民的代表。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年輕人不是干一兩年就走的“飛鴿牌”,,而是能夠留下來扎根基層的“永久牌”。
一些學員告訴記者,,作為土生土長的村里人,,他們對家鄉(xiāng)的土地很有歸屬感,希望能夠超越自己的父輩,能夠給家鄉(xiāng)帶來變化,,多做貢獻,。“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認識,,要是做不出點成績,,臉面上都沒有光彩?!?/p>
昌圖縣委組織部部長崔學文說,,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就是為了蓄好村級組織的“源頭活水”,,培育學得好,、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村實用人才,,讓學員們形成“百姓不富心不甘”的使命感,,使他們成為推動農村發(fā)展的“能工巧匠”,從而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