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公里,,304個隧道,,1001座橋梁,鑿山填谷,,移山改河,。1958年,,北起陜西寶雞,穿越巍巍秦嶺到達天府之國四川成都的交通大動脈寶成鐵路由此誕生,。從此,,千年險阻變成千里通途,“蜀道難”成為了歷史" />
669公里,,304個隧道,,1001座橋梁,鑿山填谷,,移山改河,。1958年,北起陜西寶雞,穿越巍巍秦嶺到達天府之國四川成都的交通大動脈寶成鐵路由此誕生,。從此,千年險阻變成千里通途,,“蜀道難”成為了歷史。
1973年底,中國第一代電力機車女司機在機車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在這條堪稱“中國最難走”的鐵路上,,曾活躍著一個特殊的群體。1973年起,,楊憲美、胡學政,、白燕娥,、侯愛華等21名中國第一代電力機車女司機先后駕駛進口6Y2、6G及國產韶山1、韶山4型電力機車,,馳騁在中國鐵路著名的高坡區(qū)段,。她們把韶華留在了寶成線上,,以女性特有的堅韌和智慧,,成為寶成線上的美麗風景,,也成為中國鐵路事業(yè)發(fā)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1976年,,女司機在機車上(受訪者供圖)
心手并用,夢里都在畫電路圖
“第一次登上機車頭,,透過車窗看到蜿蜒曲折的鐵路盤旋在巍峨的秦嶺之巔,,車輪哐啷,,汽笛鳴響,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我一輩子也忘不掉?!闭劦降谝淮蔚巧蠙C車頭的感覺,,楊憲美一臉神往,,一如當年她第一次跟隨師傅出乘的狀態(tài)。
1979年,,楊憲美在機車上(受訪者供圖)
作為中國第一批電力機車女司機,,楊憲美和同事們開車時英姿颯爽,。運行中碰到巡道工和養(yǎng)路工,總有人朝她們“豎大拇指”,。站臺上的人們都會紛紛瞪大眼睛往車頭里看,,“這些女娃娃也能開這么長的火車,真是不簡單,?!蹦且豢痰淖院溃瑹o以復加,。但自豪的背后,,卻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
從寶雞至秦嶺站,,5個區(qū)間,,42公里路,,48座隧道,,最大坡道達33‰,,堪稱“世界之最”,。上坡怕中途停車,下坡怕電制動突然故障,,特別是夜間在三四等車站作業(yè)時,,四周荒無人煙,,連男司機都心有余悸。而那時作為女司機的楊憲美,剛滿20歲,。
有一次楊憲美跟隨師傅出乘,,走到半路,突然走廊里開始冒煙,?!翱烊ヌ幚?”師傅緊急調派她去做故障檢查,。業(yè)務尚不是很熟練的楊憲美,,頓時傻了眼,幸虧有師傅的協(xié)助指導,,才完成了故障排除,。“如果是我一個人開車,,遇到這種情況該怎么辦呢?”這件事讓楊憲美開始意識到駕駛業(yè)務不只是熟練,,而且必須精通,這是人命關天的事,。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那時起,她更加努力地鉆研業(yè)務,。雖然卯足了勁,,但對于枯燥的機械學習,只有初中知識水平的楊憲美還是會感到吃力,。她每天吃飯時,、睡覺前,有時就連走路甚至做夢都在背機車電路圖和《行規(guī)》《技規(guī)》,。她把幾百條的《行規(guī)》《技規(guī)》倒背如流,,把幾米長的機車電路圖畫了一遍又一遍。從哪個接點到哪個接點,,一旦出了事故應該是什么現(xiàn)象,,她反復琢磨。上嶺時牽引操縱,、下嶺時控速操縱,、處理機車突發(fā)故障……她都要求自己爛熟于心。換鉤舌,、摘掛風管,,她比男同志都來得熟練,。通過不斷地努力鉆研和探索,她克服了很多技術難題,。后來,,她如愿考取了電力機車司機駕駛證,開始了正式駕駛機車生涯,。
晚上的秦嶺大山,,除了信號燈的亮光,一片孤寂,。遠方的喧囂都市,,已是萬家燈火。大年初一,,凌晨五點多,,退完勤的楊憲美趕回西安,和父母匆匆見上一面,,便又回到了寶雞段……
一家三代的光榮與夢想都在這條鐵路上
尚在孩童時代的胡學政,,就對寶成鐵路充滿了向往,而這種向往源于她的父親——一名鐵道工,。在她童年的記憶里,,父親每天早上都要拿著工具到秦嶺山中修鐵路,直到晚上才能回來,。母親總是用大手帕給他包上兩個饅頭,,再提上一壺水,這是父親的午餐,。父親總說,,等鐵路修成了,以后出去就不難了!
父親只要一有空,,就會陪著她看那長長的火車停在觀音山車站“休息”,、隨后又鳴著長笛緩緩地駛向大山中。每每這時,,她總是心潮澎湃:“要是能駕駛這條巨龍翻山越嶺,,那得多棒!”可是,在當時機車司機的崗位中,,并沒有女性的先例,。
機會來了!1973年,電力系統(tǒng)首個“三八女子帶電作業(yè)班”模式傳播到全國各地,,各行各業(yè)爭先效仿,。在此形勢下,寶雞電力機車段也決定招收一批電力機車女司機。這對于從小對鐵路有著深厚感情的胡學政來說,,是通向夢想的意外之喜,。她隨即報了名,并通過選拔成為了一名女司機,。
但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機車司機,,可不是件容易事,必須經(jīng)受各種考驗,。有一次,,她牽引直快客車,行至黃牛鋪至秦嶺區(qū)間,,出隧道時,,她的一聲鳴笛驚壞了在鐵道旁吃草的黃牛,黃牛突然竄上鐵道一動不動,。情況緊急!胡學政馬上采取停車措施,,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列車沖了過去,壓死了黃牛,。她和副司機急忙下車查看,,及時把牛從軌道上拉出,并迅速做了規(guī)范的處置措施,,機車才得以繼續(xù)運行。雖然有驚無險,,但事后胡學政想起還是后怕,。如果牛壓在鋼軌上,那厚厚的牛皮,,很可能造成列車脫軌,,后果不堪設想。
那個晚上,,胡學政躺在床上輾轉難眠,。“開車,,一點都馬虎不得!這可是關系到乘客性命的大事啊!”她考上司機時老父親的囑托又縈繞在耳邊,。這次教訓,讓胡學政更加理解了父親這句話的含義,。從那以后,,她開車更加小心認真,一絲不茍,,同時她積極和同事們商量研究,,完善行駛規(guī)范,并牽頭把此類突發(fā)情況的處置流程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從此之后,,這條線路上再也沒有發(fā)生過一次類似事故,,女司機們特有的謹慎、堅持,,也給了這條線路一份柔韌的守護,。也正是這樣的叮囑和反思,支撐著胡學政從一個稚嫩的新手司機成長為一個真正的“鐵龍”駕馭者,。
1977年,,胡學政在機車頭(受訪者供圖)
鐵路情懷是會感染的,胡學政的父親用42年的時光守護這條鐵路,,包括胡學政在內的6個兄弟姊妹分布在各個鐵路部門,,繼續(xù)著這份守護。15年前,,胡學政23歲的女兒也投身鐵路事業(yè),。從此,這一家一輩子都扎根在了鐵路線上,。胡學政總說,,“這條鐵路,是我們一家三代的光榮和夢想,?!?/p>
2018年,侯愛華,、胡學政,、白燕娥(從左至右)參觀現(xiàn)代化鐵路車間。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李慧慧 攝
再難也要堅持,,只為這是一條能致富能救命的路
坐在韶山1型電力機車司機的舊座椅上,,時隔40年,白燕娥再次回到這個熟悉的地方,,撫摸著操縱臺前的琴鍵開關,,望著熟悉的儀表盤和操控手柄,當年駕駛機車在崇山峻嶺間飛馳的情景,,恍若昨天,。在白燕娥的記憶中,曾經(jīng)的寶成鐵路沿線多為貧瘠山區(qū),?!把鼐€的老鄉(xiāng)窮啊!很多人連車票都買不起!”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她忍不住感慨,。
2018年,,白燕娥在曾經(jīng)駕駛過的機車上留影,。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李慧慧 攝
連綿不絕的大山阻隔了村民出山的道路,為了趕上這一天僅有一趟的列車,,他們常常要背上很重的背簍,,走幾公里才能趕到附近的車站。每逢集會,,村民們總要背上滿滿的山貨和土雞蛋拿去賣,。有些村民坐不起火車,盡管當時的票價只有幾塊錢,。每每看到老鄉(xiāng)們背著一大簍山貨,、因為買不起車票而去扒火車的身影,白燕娥就感到心底的刺痛,。
山路閉塞,,看病成了一大難事。有一次,,鐵路沿線老鄉(xiāng)突發(fā)急病,。救護車進不了大山,病人也出不去,。人命關天,,怎么辦?情況緊急,列車調度室分級請示,,才爭取到一分鐘“生命通道時間”,,病人被緊急送出?!斑@是條能救命的路啊!再難也要開下去!”就是這個信念支撐著白燕娥在崇山峻嶺間走了數(shù)年,。
1977年,電力機車女司機檢修,、保養(yǎng)機車受電弓(受訪者供圖)
在沿線村民的眼里,這條鐵路就如同生命線一般,,把貧瘠的大山和城市聯(lián)系在了一起,。“村民們都很淳樸,,他們說不出什么感謝的話,,但我們都感受得到!”有時候,碰到背著竹簍要到集市上賣土雞蛋的老鄉(xiāng),,他們會硬塞幾個土雞蛋給鐵路上的工作人員,,而這些雞蛋是他們自己都舍不得吃要拿去賣錢的啊!
多年以后,當白燕娥再次經(jīng)過這個區(qū)段,,一切都變了,。寶成鐵路的開通運行,,帶動了沿線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曾經(jīng)很多“靠山吃飯”的村民辦起了“農家樂”,,當?shù)氐纳截浺搽S著鐵路銷往各地,,沿線群眾靠吃“旅游飯”富了起來。如今,,公路也發(fā)展了起來,,很多人都買起了私家車,出行不再是難事,。
669公里的寶成線上,,曾經(jīng)的韶山型電力機車已被和諧型大功率機車所取代,機車運行時速得以提高,,牽引動力從3900KW提升到9600KW,,高科技機械維修機具代替了傳統(tǒng)作業(yè)工具,而女司機們也逐漸退出了鐵路舞臺,。一切都在變,,唯一不變的是這趟為沿線百姓而生的“綠皮車”帶著女司機們的使命,繼續(xù)著它一個甲子的守候,。
2018年,,中國第一代電力機車女司機白燕娥、楊憲美,、胡學政,、侯愛華(從左至右)在曾經(jīng)駕駛過的機車前留影。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李慧慧 攝
今天,,當我們坐在高速平穩(wěn)的車廂里,,穿行在廣袤的秦嶺大地上時,山巒鄉(xiāng)土不會忘記,,在這條鐵路線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鐵路人寒來暑往、年復一年的堅守,。她們把最美的歲月留在寶成線上,,她們見證了中國鐵路事業(yè)的騰飛,她們詮釋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寶成精神”,。(中國青年網(wǎng)見習記者 李慧慧 記者 楊月)
中國青年網(wǎng)北京3月7日電(人民政協(xié)報記者 奚冬琪)全國政協(xié)委員駱芃芃生于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7歲那年,在父親的影響下,,她拿起刻刀和石頭,,刻下了自己的第一枚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