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記者施雨岑)記者24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18年度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員內(nèi)部考核22日至24日在南京博物院舉行,,各省級文物行政部門選送的70余名文物鑒定人員參加考核,。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國目前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才面臨較大缺口,。
據(jù)統(tǒng)計,,自1992年以來,我國僅有204位文物工作者通過此項考核,,其中約110位至今仍堅守在21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守護我國文物國門,在防止文物流失,、保障文物安全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鄧超說,文物進出境審核作為文物保護重要防線,,工作任務繁重,,近年來年均審核數(shù)量約3萬件,。與之相比,我國的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才面臨較大缺口,,亟待補充專業(yè)力量,。
文物鑒定是一項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工作,對實踐能力的要求尤其嚴格,。據(jù)悉,,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員考核內(nèi)容包括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和陶瓷器,、書畫,、玉石器、金屬器,、雜項類五門專業(yè)科目,,每門專業(yè)科目又包含鑒定理論與鑒定實務兩部分。各專業(yè)科目的文物鑒定實務由南京博物院的專家們分別精心挑選60件實物標本,,考生在60分鐘的時間內(nèi)不僅要逐件鑒別真?zhèn)?,還要判斷其年代、質地和能否出境,。因考核嚴格,,各科目近年平均通過率不足20%。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認為,,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員承擔著“去偽存真,、嚴把國門”的重大責任,水平不過關便可能對國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考核選拔的不是“會考試的人”,要重點考核實踐能力,。
據(jù)介紹,,我國的文物進出境管理始于20世紀50年代。多年來,,一代代文物進出境責任鑒定人員運用專業(yè)知識嚴格審核進出境文物,,僅2012年至今,就防止了5000余件珍貴文物流失,。
新華社沈陽10月1日電(記者趙洪南)“乾隆在盛京”文物特展于10月1日在沈陽故宮正式開展,,展覽遴選了沈陽故宮館藏的近百件文物展現(xiàn)清代乾隆皇帝在盛京(沈陽)的活動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