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1月5日電(記者魏玉坤、張大川)天剛亮,,老嚴扒拉完幾口饃,,把灌滿茶水的老式水杯揣在腰口,扛著斧頭,,與老伴寒暄了幾句,,出門巡山護林。
老嚴名叫嚴國倉,,今年59歲,,是西寧市湟源縣前溝村村民。幾年前的老嚴并不窮,,家有6畝地,,種植小麥、油菜,,農閑時外出務工掙點錢,日子過得知足,。但2012年老伴查出心臟病,次年手術費花了6萬元,,花光了老嚴所有積蓄,。2014年,老伴病情加重,,去北京做心臟搭橋手術又花了7萬元,,老嚴東拼西湊才湊出醫(yī)藥費。手術完了,,月月還要抓藥,,眼看賬單一年比一年厚,老嚴一天比一天瘦,。鄉(xiāng)親們也犯愁:“老嚴啥時候才能還清欠債,?”
前溝村曾是個貧困村,平均海拔超3000米,,村里有貧困戶29戶98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占了大多數。當地脫貧工作以激發(fā)貧困戶內生動力為抓手,,在2016年為貧困戶增設生態(tài)公益管護崗位,。老嚴是村里的生態(tài)公益管護員,主要負責巡山防火,,修剪枯枝,,清理垃圾,美化村貌,。
“國家用力扶我們,,自己也要努力站起來?!崩蠂勒f,,雖然享受基本醫(yī)療保險、大病醫(yī)療保險,,但家里還是入不敷出,。2016年,駐村工作隊為他們辦理了低保和貧困戶醫(yī)療補助,,家庭負擔減輕了,,日子也不緊巴了,“但脫貧還得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
貧困戶有脫貧動力,扶貧干部也有勁兒,。自2016年以來,,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以勞動力入股方式,,成立進財合作社,帶動全村貧困戶種植云杉,,當年又為13戶貧困戶組建21.4畝互助苗圃,,建立集體所有的300畝樹莓采摘園,,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等方式,,為貧困戶增收,。
如今,村民有了五彩斑斕的新“活計”,,收入來源也多樣化了,。以老嚴為例,2016年他從合作社分到4畝地,,駐村工作隊免費提供云杉苗,,自己只需種植管護,,3年后可享受收益,;召集村民種植和養(yǎng)護互助苗木,2017年光是互助苗圃分紅和務工收入就超萬元,;從事生態(tài)公益管護,,年薪超萬元;每年,,樹莓產業(yè)園務工和分紅收入超千元,;2017年,在自家的6畝地上改種沙柳,,2年后就可成材,;承擔村里100多畝苗木的田間管護,每年有1.2萬元收入,。這樣,,老嚴一家年收入近4萬元。
“去年,,家里添置了冰箱,、電視柜,紙糊的天花板也換上了PVC扣板吊頂,,終于脫貧了,。”沒等記者反應過來,,老嚴接著說,,“PVC扣板吊頂是用合成材料做成的吊頂,能防潮濕,、隔熱保溫,,高級著呢!”
老嚴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老伴也越發(fā)精神了,,不過讓老嚴開心的還不止這些,曾經困擾老嚴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也被解決了,。
前溝村屬半淺山半腦山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不易生長。老嚴家背靠荒山,,免不了受害,。據老嚴回憶,以前,,一遇到暴雨,山上的泥土就沖到家里,,院子里常被攪成黃漠漠一片,,大門也被泥土封住,,“得使出耕地的勁兒才能推開”,。
2017年以來,村里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累計投資300多萬元,,綠化了村周邊的超千畝荒山。老嚴家后面的荒山種上了樹,,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泥水再也沒來光顧咱家了”。
“著力調整種植結構,,發(fā)展綠色經濟,,讓荒坡變綠,農村變得更美,,村民也能在生態(tài)建設中實現脫貧致富,。”前溝村第一書記趙雪彬介紹,,去年前溝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近萬元,,比2015年增長近8000元,如期退出貧困村,,村貌也煥然一新,,家家門前有樹,戶戶轉角有花,,村里林木綠化率超80%,。
指著一棵沙柳,老嚴算了筆賬:明年夏天,,自家的6畝沙柳苗長成,,純收入有1.5萬元;自己在合作社的4畝云杉,明年開春也有一批能長成,,保守估計能掙2萬元,。這樣,,至少能比現在多掙3.5萬元,。
今年,前溝村在村頭舉行了首屆由村民自導自演的鄉(xiāng)村春晚,,老嚴攙著老伴坐在最前排,,跟著舞蹈節(jié)奏直搖擺。老嚴說,,明年鄉(xiāng)村春晚自己也要登臺,,“咱也要在新時代精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