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2月13日電 特寫:南京,向世界傳遞和平
新華社記者蔣芳,、蔡玉高
望著眼前的和平鴿越飛越高,,在視野中消失不見,坐在方陣最前排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夏淑琴拭了拭眼角的淚滴,。
這是夏淑琴第五次來到國家公祭儀式現(xiàn)場,,這位81年前7位親人慘遭侵華日軍屠殺的老人發(fā)自肺腑地說:“歷史不能忘,記住是為了不再重演,?!?/p>
老人的深刻感悟,正是國家公祭的根本用意所在,。13日上午,第五次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nèi)舉行。
儀式上隨處可見的和平元素,。曾經(jīng)深受苦難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可貴。古城南京用自身的實際行動,,不斷向世界傳遞著和平的理念,。
10時01分,凌厲的警報聲響徹南京上空,;儀式最后,,悠揚的和平大鐘之聲久久不絕?!耙磺耙缓髢煞N對比鮮明的聲音,,體現(xiàn)了牢記歷史的同時,更要面向未來,,永續(xù)和平,。”堅持為和平奔走的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
公祭日前夕,,一朵小小的紫金花“開遍”南京全城。
在城郊的農(nóng)場里,,南京的100組家庭集體種下500株紫金草花苗,,共建和平花圃;在南京師范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的課堂里,,學(xué)生們佩戴紫金草徽章進行公祭警示教育,;更多沒能到現(xiàn)場的人們,則通過線上“播撒紫金草”,,將和平的種子灑向世界每一個角落,。
“1939年,一名日本軍醫(yī)將這種在南京生長的小花帶回日本,在經(jīng)歷了兩國痛苦的戰(zhàn)爭之后,,還能在日本盛開得如此美麗,,它不正是日中兩國和平的象征嗎?”日本友人大門高子感慨地說,。
“又見面了,,您的身體好嗎?”參加公祭儀式的克里斯·馬吉向夏淑琴問候,,他的祖父曾經(jīng)在81年前用一臺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拍攝記錄了日軍暴行,,也記錄下了夏淑琴的經(jīng)歷。去年起,,克里斯·馬吉扛起攝像機,,沿著祖父當年的足跡展開跨越八十年的鏡頭對話。
“我很感慨,,曾經(jīng)生靈涂炭,,如今再度繁華。這座曾經(jīng)遭受浩劫的城市,,因為和平而閃光,。”克里斯·馬吉說,。
“和平發(fā)展,,時代主題,民族復(fù)興,,世代夢想……”,,81名青少年代表鏗鏘有力誦讀著《和平宣言》,向世人宣告著800萬南京人的和平祈愿,,這也正是華夏兒女的心聲,。
文萊國名全稱為文萊達魯薩蘭國,“達魯薩蘭”意為“和平之邦”,。它位于加里曼丹島西北部,,北瀕南中國海,東南西三面與馬來西亞接壤,,并被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林夢地區(qū)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
新華社拉姆安拉12月12日電(國際觀察)巴以和平在困境中尋找出路 新華社記者趙悅 楊媛媛 以色列軍人10日進入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展開行動,。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說,以軍在行動中打傷27名巴勒斯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