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小學(xué)文化水平的農(nóng)村婦女,帶著幾十戶村民,開山鑿石,,前后歷經(jīng)13年,硬是把大山鑿穿,,開出了一條216米的“小康之路”。5年之間,,她不等不靠,,帶著村民發(fā)展產(chǎn)業(yè),使曾經(jīng)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
一個只有小學(xué)文化水平的農(nóng)村婦女,,帶著幾十戶村民,,開山鑿石,前后歷經(jīng)13年,,硬是把大山鑿穿,,開出了一條216米的“小康之路”。5年之間,她不等不靠,,帶著村民發(fā)展產(chǎn)業(yè),使曾經(jīng)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她就是當代“女愚公”,,一個敢于掄起鐵錘開挖隧道的女人,一個帶領(lǐng)麻懷脫貧致富的普通婦女——貴州省羅甸縣沫陽鎮(zhèn)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
以前翻山越嶺花兩個多小時才能走出去的麻懷村人,。本人供圖
“麻懷村一定要開山通路!”
貴州黔南深度貧困地區(qū),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區(qū),。
鄧迎香居住的麻懷村,,由于群山環(huán)抱,山高坡陡,,祖祖輩輩都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苦頭,。
山路崎嶇又危險,所以村里的孩子大多都是十歲才開始上學(xué),。因為走到學(xué)校要花兩個多小時,,孩子太累,上課經(jīng)常打瞌睡,,成績普遍不好,。出村得翻山越嶺,生活物資拉不進來,,山里的農(nóng)產(chǎn)品運不出去,。在鄧迎香眼里,那時的日子就是“坐井觀天”,。
大家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可是面對高聳的大山,,路從何處修,大家想都不敢想,。
1993年7月的一個晚上,,鄧迎香3個月大的孩子高燒不退,她和愛人發(fā)瘋般地背著孩子往醫(yī)院跑,。奈何大山擋在面前,,路途遙遠,“我感覺孩子就在我的背上漸漸涼下去了”,,因為這件事,,鄧迎香對這座大山恨得咬牙切齒,萌發(fā)出了鑿山開路的念頭。
1999年,,國家實施農(nóng)網(wǎng)改造,,可又因為大山阻隔,電線桿子和變壓器運不進來,。夜幕降臨,,別的村莊都有了亮光,麻懷村卻依然漆黑一片,。
這時,,村里決定順著村南面的溶洞鑿一條隧道。
“麻懷村一定要開山通路!”這時的鄧迎香雖是普通村民,,卻有著比任何人都強的決心,。
隧洞開挖前,鄧迎香(左三)參加村里開的短會,。本人供圖
“不要等,、不要靠,我們自己干!”
開山在即,,沒有資金是一等難題,。
經(jīng)過商議,村里有承包土地的村民就出資15塊錢,,總共籌集到1350塊錢,,主要用于買蠟燭、煤油和鑿山的錘子和鋤頭,。
在村干部的帶領(lǐng)下,,當年農(nóng)歷十一月初八正式開工鑿山。
鄧迎香說起鑿山的往事,,一幕幕場景歷歷在目,。“大家一個挨著一個地坐在地上,,由于空間狹小,,大家都抬不起頭,點著蠟燭和煤油燈,,呼吸的都是煤油的味道,,里面很悶熱,汗水不一會兒就能浸透全身,?!?/p>
剛開始,打下來的石頭都是村民用手相互傳遞到外面,,打到山中間時就十分費力了,?!拔覀兙拖朕k法,找來寬度合適的木頭,,中間挖出一個能裝石頭的坑,,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克服了這個困難,?!?/p>
由于沒有技術(shù)人員,只能用“放爆竹聽聲音”的土方法確認打洞的方向,。
“有一次,我們在山這邊放爆竹,,山對面的人聽聲音說感覺沒有以前的距離近,,這才確定洞打彎了?!编囉阏f,,最后打完有個地方有八米寬,就是因為當時出了問題,。
2001年正月28號的凌晨,,全長216米的隧洞終于打通,電線桿順利抬進村,,麻懷村終于通了電,。
“原先出村子要花兩個多小時,現(xiàn)在鉆洞走,,只需要15分鐘!”鄧迎香說,,“我們當時什么都沒有,但是絕不能等,、不能靠,,我們自己干,也把山鑿?fù)?”
鄧迎香(左一)和村民們接力把石頭一塊塊運出去,。本人供圖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林碧鋒)“探知未來”——第六屆全國青年科普創(chuàng)新實驗暨作品大賽18日在北京啟動,全國15個賽區(qū)同步開展
新華社拉薩12月18日電? 受持續(xù)降雪影響,,拉薩貢嘎機場能見度持續(xù)低于飛行標準,,致使航班大面積延誤。截至18日15時,,47架次航班被取消,,滯留旅客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