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月1日電 題:“扶貧,,更扶村”——黑龍江扶貧一線蹲點觀察
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數(shù)九寒冬,黑龍江省綏棱縣靠山鄉(xiāng)靠山村的幸福大院里暖意融融。年過七旬的老人吳振清和老伴兒,,還有前來串門的老鄰居,,一起盤坐炕頭嘮著家常,滿臉笑意,。
這是吳振清搬到幸福大院的第四個年頭,。吳振清說,以前住泥草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都得用盆接著,?!睕]想到,享受到國家扶貧好政策,,通過宅基地置換,,老兩口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吳振清還把家里的12畝土地流轉(zhuǎn)出去,,每年有五六千元的收入。再加上村集體種植黏玉米,,每年可享受1200元的分紅,,老兩口不僅脫貧了,還過上了幸福日子,。
靠山村位于黑龍江省小興安嶺西南麓,,家家戶戶靠種田為生,是典型的農(nóng)業(yè)村,,曾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靠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志強說,,村子地處諾敏河末梢,,一到春耕時節(jié),上游用水量大,,水很難流下來,。村民靠井水灌溉,水田常?!昂炔伙枴?、產(chǎn)量低。
2016年春天,,天氣干旱,,打下去的井不見水,眼看8000多畝稻田要“渴死”,村民們很是著急,??可酱宓谝粫洝Ⅰv村工作隊隊長陳華和村干部立即聯(lián)系縣水利部門,,幾經(jīng)周折請來水利專家到村考察,,重新規(guī)劃引水路線,讓稻田及時喝上了“救命水”,。
“這幾年有了穩(wěn)定水源,,一畝地產(chǎn)的水稻從原來的800斤增加到1000斤,品質(zhì)也提高了一大截,?!痹?jīng)的貧困戶田德紅鼓了腰包,輟學半年的女兒也重返校園,,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走進溫室大棚,61歲的貧困戶曹金英正和幾位村民把土裝進花盆準備育苗,,干這個活每人每天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2019年夏天,這些串紅,、鼠尾草等將用于哈爾濱的城市綠化,。靠山村發(fā)展花卉種植,,已帶動80多個貧困戶和邊緣戶通過就業(yè)和分紅,,過上了好日子。
“不僅要針對貧困戶精準扶貧,,更要扶村,。”在陳華看來,,隨著扶貧工作深入推進,,只有讓村集體強起來,把產(chǎn)業(yè)立起來,,才能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現(xiàn)象發(fā)生,并有效降低貧困發(fā)生率,。
養(yǎng)大鵝,,種黏玉米,培育黑毛豬,,新項目帶動每個貧困戶每年至少增收500元,;利用國家扶貧資金,,購置鉤機、大馬力拖拉機等農(nóng)機具,,既供本村使用,,又到外村“賣服務(wù)”,村集體一年能有20萬元收入,;修道路,、架路燈、建廣場,、改廁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如今,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已從2015年的113戶275人,,減少到2戶4人,,村集體從欠債60多萬元,到每年有數(shù)萬元盈余,,靠山村于2018年8月脫貧“摘帽”,。
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 題:五世同堂下的60年變遷 新華社記者 李鍵,、田金文 甲梅巴宗山腳下,、雄曲河畔,坐落著次麥社區(qū),,這里平均海拔3750米,,山高谷深,村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