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月11日電(記者陳諾,、金劍)10日下午,,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理化大樓西三報告廳座無虛席,,“改革先鋒”,、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結合自身成長和科技創(chuàng)新經歷,,分享作為“70后”科研人員對改革開放的親身感受,,激勵廣大青年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
潘建偉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該領域有國際影響的學者,,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操縱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貢獻,。2016年,,由潘建偉主持研發(fā)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wèi)星“墨子號”飛向太空,首次實現(xiàn)星地量子通信,。
報告會上,,潘建偉深情講述了中國科技大學校史上趙忠堯,、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為國家科技事業(yè)奮斗終生的故事,認為正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奮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科學的春天”迎來“百花齊放”。
談及自己出國與歸國的初心,,潘建偉透露,,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求學期間,,他接觸到了量子力學,,但是學習越多、研究越深入,,就愈發(fā)感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1996年,潘建偉到奧地利求學,,當導師問到夢想,,潘建偉回答:“我想在中國建一個和您的實驗室一樣的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2年后,,潘建偉毅然回國組建團隊,歸國之初,,面對年幼的女兒提出“我們?yōu)槭裁匆貒钡膯栴}時,,潘建偉堅定地說:“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
作為一名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70后”科學家,,潘建偉對改革開放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說:“如同改革開放一樣,,科學研究需要以開放的態(tài)度充分合作,。只要我們在國際上保證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國內保持開放合作的態(tài)度,,并在國家的支持下不斷努力,,我們在國內也能做出世界領先的成果,我們要承擔起科技報國的歷史使命,?!?/p>
此次“改革先鋒進校園”活動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團省委及有關高校共同組織,,邀請安徽省受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改革先鋒”走進合肥,、蚌埠,、蕪湖等地高校舉辦宣講活動,。
作為系列活動的首場報告會,潘建偉的報告吸引了來自當?shù)馗鞲咝5?00余名學子到場聆聽,,現(xiàn)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安徽大學學生秦蓉告訴記者,,潘建偉院士在量子求索之路上的故事令人動容,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止步應該是當代中國每一位青年的座右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田野稱,潘建偉院士的經歷讓他感到科技報國不是一句空話,,“我們要努力學習,,學成之后迅速投入到國家的科技建設當中,我覺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p>
千龍網貴州貴陽5月25日訊(記者 萬小軍)24日,,貴州省貴陽市副市長,、經開區(qū)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唐興倫在“大數(shù)據(jù)融合發(fā)展看貴州”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媒體見面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