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月29日電 題:寧夏涇源:稻草“編織”出村民致富“錢袋子”
新華社記者趙倩,、馬麗娟
在寧夏固原市涇源縣興盛鄉(xiāng)上黃村,,嗡嗡作響的機器打破了冬日的“寂靜”。40歲的村民劉秀倉坐在草繩編織機前,,將一把把稻草送進喇叭型的喂料口,,隨著輪盤飛速地轉(zhuǎn)動,稻草自動擰成了一股股細致的草繩,。
“一天光坐在這兒編兩捆草繩,,就能掙100元錢呢!”劉秀倉說,。
劉秀倉過去常年在外打工,,一天也就掙個八九十元。去年9月,,涇源縣在村里建立了草繩加工扶貧車間,。“工廠就在家門口,,我喂完牛隨時都能過來,。”她說,。
涇源縣地處六盤山南麓,,苗木產(chǎn)業(yè)一直是當?shù)氐闹鲗Мa(chǎn)業(yè)之一。為了保證成活率,,苗木出土運輸前需要用草繩纏繞土球包裹住樹根,,這讓興盛鄉(xiāng)的致富帶頭人于銀奎看到了商機?!斑@些草繩以前都是在網(wǎng)上買,,每捆要100多元,而寧夏本地就有大面積的水稻,,如果能把這些秸稈利用起來自己加工草繩,,既能降低苗木的銷售成本,也能帶動閑時的農(nóng)民增收,?!彼f。
正當于銀奎醞釀這一想法時,,上黃村的扶貧車間也建了起來。于是,,他果斷租下了廠房,,購買了機器,建設(shè)了秸稈堆放基地,,等到10月份寧夏川區(qū)的水稻一收割完,,便囤下了60噸左右的稻草,。目前,已有1000多捆草繩被整整齊齊碼放在車間里,。
于銀奎說,,現(xiàn)在車間已經(jīng)雇用了38名村民,其中多是建檔立卡戶,,以婦女和老人居多,。“等春天造林季一到,,這些草繩在本地都不夠賣的,,要是銷量大,雇傭的人手還會增加,?!?/p>
在距離上黃村不遠的涇源縣涇河源鎮(zhèn)冶家村的扶貧車間,農(nóng)民正將一根根草繩變成形態(tài)各異的“藝術(shù)品”,,奔馳的駿馬,、交頸的天鵝、唐僧師徒四人,、宇航員等造型在噴涂顏料后變得十分逼真,。
“稻草工藝品的市場很大,除了接收周邊景區(qū),、公園,、農(nóng)家樂、大型莊園等園林綠化的訂單,,我們還在網(wǎng)上出售,,最遠賣到了江蘇徐州?!币奔掖宸鲐氒囬g負責人冶衛(wèi)東告訴記者,,工藝品提升了草繩的附加值,最簡單的人物造型也能賣到近千元,,扣除材料費后大部分錢都進了村民的腰包,。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記者王立彬)一個行政村捐贈約1000萬元,、依托村民推動脫貧攻堅,,中國扶貧基金會在貧困地區(qū)推出的“百美村宿”項目目前已經(jīng)達到2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