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29日電 題:與自然共生,,把更多生命點亮
新華社記者王立彬
3月30日20:30,遍及18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將與公眾如期相遇,。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有一大特征,,就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全球推出同一個主題“與自然共生”,呼吁關注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問題,,也是為2020年中國主辦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預熱,。
四時行焉,萬物生焉,。然而,,生物多樣性及其危機的警鐘已經敲響。我們公園池塘可能是一汪清水,,但雨后不再有小蝌蚪找媽媽和蛙聲一片,;我們欣賞著春風楊柳萬千條,但很可能看不到燕歸來,。
仁者樂山,,因為山包育萬物,有草木,、飛鳥,、走獸;智者樂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有蓮藕,、龜龍,、魚鱉,。離開生物多樣性,山就是荒山禿嶺,,水就是死水微,。我們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就是因為生息于其中的萬物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有花香,,無鳥語”狀況,作為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危機,,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類的原因:二氧化碳無節(jié)制排放、化學污染持續(xù),、重金屬進入水土……主要的責任方就是以“征服自然”為榮的人類,。挽生物多樣性危機的狂瀾于既倒,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共同自我約束,。
每一滴水都關系到江河,每一雙筷子都關系到森林,,每盞燈每一度電都關系到同一藍天下的海陸萬物,。
讓我們行動起來。在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省份之一的云南,,歷時近8年討論修改的《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今年起施行,。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也將加快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等立法作為重點工作,。
作為萬物靈長,人類的不恰當行為威脅著生物多樣性,,但恰恰是人類,,才能夠通過改變自身來減緩、扭轉并阻止這一趨勢,。
>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2日電(記者王曉蕓)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層次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并存
新華社倫敦3月4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國際研究團隊4日說,隨著海洋熱浪發(fā)生的頻率不斷上升,,一些關鍵物種乃至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將會受到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