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內(nèi)蒙古興安盟巴彥敖包嘎查民族團結(jié)見聞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9日電 題: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內(nèi)蒙古興安盟巴彥敖包嘎查民族團結(jié)見聞
新華社記者 王靖
在巍巍大興安嶺腳下,,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明星”小村莊,,她就是內(nèi)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巴彥敖包嘎查。
小村擁有“全國文明村鎮(zhèn)”“興安盟民族團結(jié)示范村”等稱號,。多年來,,生活在這里各族村民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寫下民族團結(jié)感人篇章,。
文化廣場:共同的舞臺、“客廳”
清晨,,66歲的漢族大嬸王淑春穿上紅色蒙古袍,扎起藍色條紋的腰帶,,在歡快的四胡音樂里,,在文化廣場和20多位村民跳起安代舞。
“別看我是漢族,,我能跳五六支蒙古舞呢,。”王大嬸說,。在巴彥敖包嘎查,,婦女們每天聚在文化廣場,漢族教蒙古族扭秧歌,,蒙古族教漢族跳安代舞,,有時候跳到天黑才作罷。
巴彥敖包嘎查現(xiàn)有人口1031人,,來自漢族,、蒙古族、俄羅斯族,、滿族,、傣族5個民族,是多民族聚集村,。在嘎查,,最熱鬧的地方當屬約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這是各族村民開展文化節(jié),、趣味運動會等活動的最主要場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客廳”,。記者了解,村里的文體活動組織得井井有條,,人人參與,,沒有一個人受冷落。
嘎查黨支部書記張軍說:“我們從來沒有把廣場當作花架子,,而是充分發(fā)揮它的聚合作用,?!彼v述,建廣場時,,本可以掏錢請人來建,,但村委卻組織所有村民共同建設(shè),各民族為“大家庭”出力,、人人為“自家事兒”獻計,,增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感情。
他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扎魯特旗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來北京之前,大伙囑咐他,,見到習(xí)近平總書記,,一定要把問候帶到、把邀請帶到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7日電(記者朱文哲)“老張啊,,你在超市又用積分換了這么多東西啊,這一年家里省了不少錢吧,!”張孟根倉剛走出嘎查的愛心超市,,鄰居們便笑著對他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