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將在北京舉行,。新聞頻道推出專欄報道《多彩亞洲》,與您一起聚焦這場人文盛事,、文明盛會,、文化盛宴。
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大展,,正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這些珍寶不僅勾勒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阿富汗多彩的文明圖景,,從他們的紋飾,、圖案,造型等方面,,也透露出文明交流的痕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這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寶,,展陳的設計以時間和發(fā)掘地點為脈絡,,一共分為四個單元。這三件文物的年代最久遠,,距今4000多年,,共同出土于阿富汗北部的法羅爾丘地。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杜鵬飛: 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9世紀,,那么它大體上相當于我們的夏,,法羅爾丘地出土的這批器物很精美,有一批金銀器,,但是當時很遺憾,,被當?shù)剞r(nóng)民為了均分,,就是因為農(nóng)民發(fā)現(xiàn)了,就把它很多都敲碎了,、肢解了,,很多金杯都變成了殘片,。但是從這些殘片上僅存的一些圖案,,比如說公牛的形象,臺階形的一些圖案,,那么這些圖案非常明顯反映出兩河流域文明對它的影響,。
底部被扭斷的幾何紋金杯,鑿刻有清晰的公豬,、山丘和樹木圖像的黃金器物,,只剩下了6塊殘片。最后這一件大半殘失,,紋飾奇特,,公牛紋樣帶有長長的卷曲狀胡須,而這是兩河流域十分常見的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