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5月12日電 題:我從延安來——延安老中青三代眼里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張斌,、蔡馨逸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再過不久,,距離延安市區(qū)50公里的南泥灣就要迎來一年中最美的賞花季。
“讓我給你數數,,我們這里有成片的荷花,、向日葵、香紫蘇花……”坐在自家門前,74歲的南泥灣人侯秀珍掰著指頭一一數著。她家窯洞對面,,連綿的山上早已綠意盎然。
自從上世紀60年代坐著驢車嫁到南泥灣,,侯秀珍一直在這里生活?!斑@是我的公公劉寶寨,,當時在三五九旅當副連長?!焙钚阏渲钢狐S的老照片里這個戴著毛帽子、披著軍大衣,、臉龐棱角分明的老人說,。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南泥灣是陜甘寧邊區(qū)的南大門,。1941年,,八路軍120師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帶領下駐防南泥灣,,一邊練兵,一邊墾荒,,還給前線送去糧食,。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把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但逐漸地,,為了擴大耕種面積,,很多老鄉(xiāng)倒山種地、開荒放牧,。山上的草,,羊蹄一鏟就死,羊嘴一啃就光,,這里的生態(tài)惡化很快,。“一下雨山上的水沖到川道里,,稻田也種不成,,人窮得沒辦法?!焙钚阏浠貞?。
越窮越墾,越墾越窮,,讓南泥灣陷入怪圈,。南泥灣人逐漸意識到,“蠻種”終究不是長久之道,。退耕還林開始,,南泥灣人拿著樹苗上山種樹,到如今,,南泥灣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80%,。
山坡披綠,老百姓的錢袋子也得鼓起來,。為了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脫貧步伐, 南泥灣鎮(zhèn)干部開始帶著老鄉(xiāng)外出取經。發(fā)展觀光農業(yè),、訂單農業(yè),,做強“花籃經濟”逐漸成為南泥灣的發(fā)展新思路。去年,,南泥灣還成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海水稻插秧試種地區(qū)之一,。秋收季節(jié),800畝海水稻讓這里黃金燦燦。
侯秀珍說,,最熱鬧時,,前來旅游的車順著鎮(zhèn)上的道路一字排開,望不到頭,。一年花開三季的南泥灣去年人均年收入達到1.4萬多元,,400余戶貧困戶告別貧困。
如侯秀珍一樣的老一輩人見證了延安的變化,,更多年輕人接過發(fā)展的接力棒,。
在延長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訂單的“叮咚”聲此起彼伏,。免費進駐,、免費培訓的政策已經吸引來8家電商企業(yè),電商平臺正在成為當地小雜糧,、蘋果和紅薯等農特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之一,。
王剛今年33歲,大學學習電子商務,。2016年,,他回到家鄉(xiāng)和5個年輕人一起組建了延長縣星火燎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并入駐服務中心,。
這個自小讀著《平凡的世界》長大的年輕后生,,對書頁間的故事感同身受?!拔辶昙墪r,,學校的窯洞宿舍,炕上二十來個人排排睡,,晚上不敢爬起來上廁所,,再躺下怕擠不進去?!蓖鮿傉f,。
因為家里窮,他一心讀書,,要出去闖,,長本事;因為家鄉(xiāng)窮,,學成后,,他執(zhí)意回鄉(xiāng),要干一番事業(yè),。
具備扎實的電子商務知識,,還有實際的運營經驗,在縣商務局的扶持下,王剛開始運營縣里開發(fā)的“延長微商城”網銷平臺,。
“這個平臺把當地的貧困戶都嵌在其中?!蓖鮿偨榻B,,一方面,平臺會優(yōu)先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并且收購價要高于市場價,;另一方面,平臺銷售產品后,,還會給貧困戶分紅,,自去年11月上線以來已經分紅6.9萬余元。
看著產自家鄉(xiāng)的農產品整齊地碼放在一個個紙箱里,,然后被運走,,越來越多延長人開始做起電子商務。王剛也忙得不亦樂乎,,經營網店,、培訓、講課,,像轉個不停的陀螺,,“沒有細數,培訓了應該已有上千人,?!?/p>
當王剛在處理網上訂單時,距離延長縣100公里外的宜川縣,,高二學生高帥正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作文課,。
作文里,高帥記錄了自己從因貧“恐失學”到“喜上學”的心路,?!鞍搜臓敔敾疾。w弱多病的母親為家操勞,,父親因車禍離世,哥哥常年奔波打工……上學的花銷對我們這個貧困家庭來說實在壓力很大,。”
但就在中考結束的那個暑假,,學校,、教育局的老師來到高帥所在的村里,進行教育幫扶政策宣傳,。
“看到現在政策這么好,,我心中的石頭落地了。開學初,學校就對建檔立卡的學生進行統計,,建立師生結對幫扶,,現在我再也不用為上學而擔憂?!备邘浾f,。
“以前,我多少次默默地期盼,,期盼一個安心的生活,;多少次深深地期盼,期盼著有那么一縷陽光,,照亮我前行的路?,F在,我一定要珍惜這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上大學,,奮斗于這偉大的時代,成為那縷溫暖的光,?!弊魑慕Y尾,高帥寫道,。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南泥灣,,這個響亮的名字,,承載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