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深圳5月21日電 題:如何讓傳統(tǒng)非遺“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白瑜,、王豐,、印朋
印有舞獅形象的滑板,、非遺AR游戲,、DIY設計敦煌絲巾……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五屆文博會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藝術原型開發(fā)的影視,、音樂等衍生品紛紛亮相,。數字經濟時代,當傳統(tǒng)非遺與新技術,、新創(chuàng)意相遇,,將會散發(fā)出怎樣的魅力?
非遺化身創(chuàng)意產品
“起身做好世人的榜樣,,承接上下兩代的希望,,轉變那些舊時的思想,合成屬于自己的力量……”以漢語普通話,、粵語,、英語演唱的Rap單曲《醒》上線后,獲得年輕人的追捧,。
以佛山醒獅為原型的“獅王阿醒”這一國潮文化IP,,以其鮮明的色彩和現代的設計感引起廣泛關注,,同時開發(fā)出滑板、服飾等一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以“獅王阿醒”為原型的電影也將于近期推出,。
“醒獅,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許多青少年對此還比較陌生,。”金獅文化傳播(佛山)有限公司授權業(yè)務負責人劉永輝說,,希望以時尚表現包裝傳統(tǒng)文化,,開發(fā)具有國際審美標準的產品。
四川省瀘州市分水油紙傘也闖出一片新天地,,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說,以前瀘州做油紙傘的只有他一家,,現在已發(fā)展到近20家,。
“油紙傘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有實用性,,喜歡的人也越來越多,。”畢六福說,,他的油紙傘以網絡銷售為主,,目前每天通過網絡銷售超過100把,日均銷售額2萬元左右,。
在文博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集中展示了民間美術技藝類、手工瓷器技藝類,、刺繡類,、雕刻與編織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發(fā)現,,從非遺到文學,、電影、動漫,,再到其他文創(chuàng)產品,,“次元壁”一再被打破。
新華社新加坡4月8日電(記者王麗麗)第16屆新加坡文化遺產節(jié)7日落幕,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豐富了本地居民的周末生活,,也加深了市民對于新加坡歷史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中國文化遺產大會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北京1月21日消息 1月14日,中國文化遺產大會暨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學術論壇在江西文化古城樂平市舉辦,,旨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