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南海家國情懷濃 三沙建設賦新章
新華社三沙5月27日電 題:南海家國情懷濃 三沙建設賦新章
新華社記者周正平
三沙設市7周年前夕,,記者前往這座我國地處最南端、海域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地級市蹲點采訪,看到了漁民生活、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更美好,,也感受到了三沙人濃濃的家國情懷。
安居樂業(yè)靠的是國家的強盛
三沙水清天藍,,空氣清新,,陽光熾熱,熱帶樹木,、花草郁郁蔥蔥,。
在市政府駐地永興島上,醫(yī)院,、學校,、圖書館、郵局,、銀行,、超市、水吧,、餐廳,、快遞一應俱全,電影院、健身房免費向市民開放,。
三沙市永興事務管理局局長陳儒豐告訴記者,,這些設施和商業(yè)網(wǎng)點大都是三沙設市后建立起來的。目前,,每天有包機往返??诤陀琅d島,大型補給船“瓊沙三號”和“三沙一號”穿梭于海南島和西沙,,三沙告別了物質緊缺,、交通不便的日子;島上新建的電廠,,每天24小時供電,;漁民聚居的島礁建起了9座海水淡化廠,漁民們不再需要接雨水洗澡,、用咸井水煮飯,;三沙有居民島礁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4G信號全覆蓋,今年4月,,三沙首個5G基站正式開通,,三沙居民和內(nèi)地居民同步享受移動數(shù)字生活。
這些年的變化,,漁民們有切身的體驗,。去年三月,永興社區(qū)居委會的38戶,、150多位漁民,,每月花1元租金住進了政府建設的兩層小樓。居委會主任馮明芳告訴記者,,以前漁民住的是木板,、油毛氈搭建的窩棚,白天屋里酷熱難熬,,一下雨里外一地泥濘,、污水橫流。
三沙設市后,,漁民的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馮明芳介紹說,過去漁民駕著小舢板到礁盤上潛水抓魚撈螺,,現(xiàn)在有30多位漁民轉產(chǎn)到市政府安排的園林,、環(huán)保中心、碼頭上班,,工資加上駐島補貼,,一個月四五千元收入,。隨著上島客人增多,17戶漁民做起了漁家樂,、海產(chǎn)品銷售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