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6月1日電(記者張建)小麥進入中國后是如何傳播擴散的,。中國科學家近期在古代小麥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成功測定并分析了首例距今約3800年的小麥全基因組序列,,證明了古代小麥與中國西南地區(qū)現存的普通小麥地方品種的密切關系,,提出普通小麥從青藏高原邊緣到長江流域的擴散路線。
這項研究系古代小麥基因組研究的首次嘗試,,為理解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農業(yè)傳播提供了跨時間維度的直接證據,。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崔銀秋介紹,,六倍體普通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麥馴化始于大約1萬年前近東的新月沃地,然后向西擴散到歐洲,,向東擴散到東亞,。然而,小麥進入中國的傳播途徑仍不清楚,。
為揭開未解之謎,,研究人員克服了古植物中DNA含量極低、降解損傷嚴重的困難,,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距今3800年的單粒小麥種子中成功提取到其基因組DNA,,并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中國新疆小河和古墓溝墓地出土的7粒古代小麥種子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序列組裝。
崔銀秋介紹,,基因組數據分析和形態(tài)學觀察均證明出土的小麥為六倍體普通小麥,;通過與來自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現代六倍體小麥品種的RNA-seq(轉錄組測序)數據進行系統發(fā)育分析,,證明了古代小麥與中國西南地區(qū)現存的普通小麥地方品種的密切關系,。
研究發(fā)現,,青藏高原現代地方品種與古代小麥高度相似的等位基因頻率,為小麥向高原傳播的西南途徑提供了更加直接以及有力的分子依據,。同時,,該項研究還提出了普通小麥從青藏高原邊緣到長江流域的擴散路線。
專家認為,,該研究結果為中國種植的現存小麥地方品種的栽培起源,、擴散和遺傳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新華社濟南11月14日電(記者邵琨、席敏)當前,,我國北方小麥產區(qū)陸續(xù)進入冬季,。農業(yè)專家建議農民因地制宜,適期澆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為明年夏糧豐收打基礎
1.4億畝 今年中央財政支持農機深松整地1.4億畝,,爭取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達400個 70億斤 據監(jiān)測,,今年春耕生產玉米、水稻,、大豆種子供應量約70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