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大部隊聽說這件事,很感動,,派工兵上山伐木,,重建并加固橋梁。就這樣,,同仁村有了一座紅軍橋,。
98歲的村民趙旺財說:“當(dāng)時我們住在烏嶺背附近,我爺爺和父親還幫先遣部隊帶過路,。奶奶告訴我,,紅軍從我們家門前路過,在門外生火煮飯,,還請她一起吃飯,。”
20世紀70年代,,由于道路硬化需要,,木質(zhì)的紅軍橋要改建成水泥橋,。當(dāng)?shù)毓伯a(chǎn)黨員,、基干民兵與瑤族村民又一次共同修橋。這座凝結(jié)了幾代人心血的紅軍橋,,讓瑤族同胞世代銘記,。
勝利之橋
橋的故事,寫滿長征路,。
1934年10月,,在江西,紅九軍團抵達瑞金市武陽鎮(zhèn)武陽村綿江時,,簡易的小木橋無法滿足1萬多人馬過橋所需,。這時,百姓主動送來門板,、床板,,幾乎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拿來搭設(shè)浮橋。部隊開始渡河,,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幾個組,,每組兩人,扛起木板,,用身體支撐橋墩,,以保證橋面更穩(wěn)固。這是一座用木板,、門板和血肉之軀搭起的紅軍渡橋,。
1934年11月,,在廣西,湘江界首渡口群眾幫助紅軍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橋,,紅軍主力憑靠這座浮橋搶渡湘江,。搭橋時木板不夠用,紅軍借用當(dāng)?shù)厝罕娂业拈T板時,,在門板上都編好號,,歸還時絲毫不差。
1935年1月,,在貴州,,紅軍西渡赤水河,發(fā)動群眾征集架橋物資和船只,,在當(dāng)?shù)匕傩盏膸椭?,?jīng)過一夜努力,在土城上下游各架起一座輕便浮橋,,揭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3月,在四川,,紅軍與當(dāng)?shù)匕傩战艘粋€造船廠,,1個月內(nèi)造出70多艘木船和3座竹扎浮橋,軍民肩扛手抬這些船和橋,,夜走山路運至嘉陵江邊,。
……
這一座座紅軍橋,體現(xiàn)了工農(nóng)紅軍與各族人民風(fēng)雨同舟,、生死與共的血肉聯(lián)系,,這是長征乃至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保證。
而今,,在貴州省甕安縣,,當(dāng)年紅軍搶渡烏江的峽谷上,建起了一座江界河大橋,,至水面高度263米,,主孔跨徑330米,氣勢巍峨,。
中共甕安縣委書記張文強介紹這座大橋時說:“長期以來,,這里山多水眾,交通不便,,這是百姓貧困的重要原因,。我們修路建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百姓,,幫各族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xiàn)新長征的目標,。”(采訪記者:張瑞杰,、李黔渝,、朱超、齊?。?/p>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