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7月19日電 題:張瓦匠為啥自愿脫貧?
新華社記者趙宇飛
不善言辭的張瓦匠成了縣里名人,。在大巴山深處的重慶市城口縣,,280余戶貧困戶追隨了他的腳步。
張瓦匠名叫張瑞波,,是城口縣明通鎮(zhèn)金六村村民,。前些年,他居住在破舊的土坯房里,,母親重病臥床,,兒子正在上學,母親的醫(yī)藥費和兒子的學雜費是家里沉重的負擔,。
一方水土養(yǎng)不活一方人,。沒有一技之長的張瑞波,除了伺候臥床的母親,,就是侍弄“掛”在山坡上的十幾畝山地,。土地貧瘠,廣種薄收,,全家人勉強填飽肚子,。2015年,他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兩年后的一天,,張瑞波接到村支書肖加云召集貧困戶開會的電話時,支支吾吾地說:“我……我不想當貧困戶了……”
肖加云立即將情況向鎮(zhèn)黨委政府報告。對口聯(lián)系金六村的鎮(zhèn)黨委副書記賀書遜心里直犯嘀咕:“難道他對脫貧政策,、對干部的工作不滿意,?”
脫貧政策包含“真金白銀”,他為啥不想當貧困戶,?
賀書遜百思不得其解,,遂登門拜訪。張瑞波敞開心扉:“我現(xiàn)在有了技術(shù),,日子也越來越好,,不想給國家添麻煩了?!?/p>
張瑞波被確定為貧困戶之后,,母親治病和兒子上學的費用大部分得到減免,政府以建房補貼的方式,,幫助他從山上搬遷到公路沿線,。張瑞波還被推薦到鎮(zhèn)上的工程隊做泥水工,勤奮的他很快學到了砌磚蓋房的好手藝,,村民們蓋房修房都愿意找“張瓦匠”,。
很快,兒子高中畢業(yè),,回到鎮(zhèn)上的中學當了保安,。去年,張瑞波當瓦匠加上養(yǎng)豬,,一年掙了4萬多元,,兒子一年收入也有1萬多元。唯一的遺憾就是母親去世,,沒有享受如今的好日子,。
賀書遜登門拜訪幾天后,就收到了張瑞波的自愿脫貧申請書,,上面歪歪扭扭寫著:“我享受了國家不少優(yōu)惠政策”“不能光靠國家,,我有力氣,也有技術(shù),,只要自己勤勞肯干,,日子就會越來越好,我申請不當貧困戶了,?!?/p>
“張瑞波已達到脫貧標準,為防止返貧,,他原則上可以繼續(xù)享受一段時間脫貧政策,?!辟R書遜說,鎮(zhèn)黨委政府經(jīng)過研究,,考慮到張瑞波返貧可能性較小,,且自愿脫貧意愿強烈,就批準了他的申請,。
張瓦匠成了城口縣第一個自愿摘掉“貧困帽”的貧困戶,。消息不脛而走,在全縣的貧困戶中引起很大反響,。
在張瑞波的帶動下,,一年多以來,僅明通鎮(zhèn)黨委政府就收到120多份自愿脫貧申請書,,經(jīng)過嚴格審核和謹慎論證,,其中64戶貧困戶自愿摘掉“貧困帽”。全縣有280余戶貧困戶提交了自愿脫貧申請,,經(jīng)過多級多層核查,,120余戶貧困戶被批準“摘帽”。
如今,,張瑞波不僅自己當瓦匠,,也開始試著組建工程隊承包工程,希望能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看吧,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呢,?!睆埲鸩ㄐχ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