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言:人類可與人工智能共生共存
科學技術以飛快的速度更新迭代,,讓人類目不暇接,社會面貌也一直處在劇烈變化之中,。臺灣科幻作家伊格言說:“十幾年前,,我不敢想象今天會人手一部智能手機?!?/p>
伊格言曾是臺灣大學心理系的高材生,,后來棄醫(yī)從文,成為一名作家,。在心理系的學習經(jīng)歷深刻影響了他的寫作風格,,讓他更加重視在科幻文學作品中探尋人類內(nèi)在世界。
當今社會,,人工智能是最具話題性,、最能代表人類未來遐想的新技術之一。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飛躍,,講座現(xiàn)場有觀眾提出疑問:“未來的人類是否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伊格言大膽猜想,未來的人類有可能會逐漸“智能化”,,而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會“人性化”,。他表示,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彼此界限甚至有可能逐漸趨向模糊,,但他不擔心人類有朝一日會被人工智能打敗,,“因為到那個時候人類與人工智能已經(jīng)難分彼此”。
譚劍:科幻文學不能缺少人情味
香港科幻推理小說家譚劍原本是計算機從業(yè)者,,因機緣巧合而走上了文學之路,,其代表作《人形軟件》曾斬獲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譚劍擅長將科幻元素與香港本地文化和社會議題巧妙結(jié)合,,在香港廣受好評,。
在分享自己的寫作感受時,譚劍認為,,想象力對于科幻文學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現(xiàn)實感與人情味同樣不可或缺。
他提到了《人形軟件》中關于“保護老香港云吞店鋪”的故事:港島線地鐵西營盤站開通時,,由于地價租金水漲船高,,承載街坊四鄰集體記憶的云吞店鋪即將被高檔餐廳取代,,于是人們開始了保護云吞店的行動。
譚劍坦言:“我在書中融入大量天馬行空的科幻情節(jié),,但是最受本地讀者好評的一段竟然是‘保護老香港云吞店鋪’這個故事,。所以人情味很重要,科幻文學不可以冷冰冰,,必須要有社會關懷,。”
三體將拍電視劇 據(jù)觀察者網(wǎng)從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電子政務平臺獲悉,改編自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的《三體》已通過備案,,題材是當代科幻,電視劇將于今年9月份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