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七送紅軍五斗江,江上船兒穿梭忙,千軍萬馬江畔站,,十萬百姓淚汪汪……7月21日中午,伴隨著《十送紅軍》的歌聲,記者來到云南省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石鼓鎮(zhèn),。在大新村文化活動中心,當地村民們正在演出自編自排的舞蹈《金沙江畔話紅軍》,。
舞蹈展現的是1936年紅軍在石鼓鎮(zhèn)搶渡金沙江的感人場景,。1936年,奉朱德總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紅二,、六軍團急進滇西,神速搶渡金沙江,,擺脫了長征以來一直窮追不舍的數十萬國民黨軍隊,,取得了北上抗日戰(zhàn)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如今再訪當年紅軍渡江地,,但見金沙江濁浪排空,,滾滾南流。兩天以來,,從當地群眾的口中,,記者了解到當年紅軍戰(zhàn)士搶渡天塹的經過。
1936年4月24日夜,,紅二軍團先遣紅四師用火把照明,,急速西進,25日凌晨占領石鼓鎮(zhèn),。石鼓鎮(zhèn)地理位置顯要,,是南下大理、北進藏區(qū)的古道,,歷來兵家必爭,。“路上,,隊伍都是打著火把行軍的,,遠遠望去,就像一條火龍在滾騰前進,?!碑斈甑募t軍向導、麗江群眾桑樂天后來撰文回憶當時情景,。
搶渡,!部隊到達石鼓,當即組織渡江,。當時沿江船只被勒令隱藏,,只有海洛塘一只小船來不及藏匿,被先頭部隊截獲,。偵察,、擇點、渡江,,紅4師先遣隊就是靠著這一葉小舟迅速渡江,,搶占上游渡口。當天下午,先鋒部隊就已全部渡江,,占領對岸灘頭陣地,,隨即部署警戒,控制碼頭,,以保證后續(xù)部隊順利渡江,。
爭渡,爭渡,,晝夜不停,。上有敵機襲擾,后有敵軍追擊,,強敵壓境時間緊迫,。從25日到28日,紅軍在從石鼓到巨甸長達100多里的江岸上,,通過木取獨,、格子,、巨甸等5個渡口,,利用7只船、十幾只木筏,,在28名船工的幫助下,,不分晝夜輪流擺渡,18000余人順利渡過金沙江,。在渡江的四天三夜里,,當地鄉(xiāng)親抬木料、打榫口,、扎筏子,,幫助紅軍渡江。為了給紅軍扎筏渡江,,一些群眾拆了自家的門板,,有的老人甚至將自己的喜床(棺材)拆掉,供紅軍渡江使用,。28日傍晚,,擔負維西方向警戒任務的47團張铚秀營,最后在巨甸安全渡江,,進抵格魯灣宿營,,至此,紅二,、六軍團搶渡金沙江宣告勝利,。4月30日,朱德總司令等發(fā)來渡江賀電——“金江既渡,會合有期,,捷報傳來,,全軍歡躍”。
新華社南昌6月12日電 題:井邊的紅軍 新華社記者劉羽佳、鄔慧穎 井,,一口簡陋卻汩汩出水的井,,在江西于都縣段屋鄉(xiāng)銅鑼灣村里冬去春來85年。 村民在井邊立了一塊碑,,上書:“革命井”
新華社貴陽7月9日電 題:啊,,紅軍橋,! 新華社記者 再走長征路,沿途不時出現的一座座“紅軍橋”,,讓記者難忘,。 紅軍長征涉越過近百條河流,逢水架橋成了家常便飯,。這些橋,每一座都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