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卓絕:十四萬英烈譜寫紅色史詩
戴雪舫,、戴先伯、戴先誠,、戴先治,、戴克敏、戴華堂……
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陵園,,長長的“紅安革命烈士紀念墻”上,,按姓氏筆畫寫著密密麻麻的14萬個名字,其中可以看到很多是兄弟,,是父子,,是叔侄,甚至是姐妹或母女,。
鄂豫邊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人之一戴克敏,,21歲時參與領導黃麻起義,隨后創(chuàng)建了柴山堡根據(jù)地和紅三十一師,,26歲時為革命犧牲,。戴家一門忠烈,全家有14人參加革命,,其中11人英勇獻身,,2人病逝在工作崗位,僅有戴克敏胞妹戴覺敏幸存,。
這樣的革命家庭,,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還有很多。
有一組數(shù)據(jù),令人肅然起敬:在紅四方面軍的序列里,曾經(jīng)每3名紅軍戰(zhàn)士中就有1名是紅安人,,每犧牲的4名紅軍英烈中就有1名是紅安籍,。
有一種精神,讓人為之動容,。
在大別山區(qū),,僅紅安縣就有14萬人參加革命英勇獻身,其中登記在冊的烈士22552人,,而更多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的英魂融進了紅旗,融進了黨徽,,融進了這片土地永不會磨滅的民族精神里,。
家家有烈士,戶戶有紅軍,,處處埋忠骨,,嶺嶺皆豐碑。這片紅色的大地,,由烈士的鮮血染就,,由英雄兒女的丹心鑄成。
面對黑色的死亡,,大別山兒女沒有退縮,。紅旗在這里樹起來、扎下根,,就不曾倒下,。
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將分散在根據(jù)地的紅軍,、游擊隊,、傷病員集中起來,重建紅二十五軍,,吳煥先任軍長,。“鄂豫皖根據(jù)地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不能丟,,大別山的紅旗不能倒!”因為革命,,吳煥先的家遭土豪劣紳血洗,,幸存下來的母親和妻子將乞討來的幾十斤大米和十幾個雞蛋送到紅軍部隊后,相繼去世,。
新華社合肥1月29日電(記者 水金辰 湯陽 屈彥)“設備良好,備品齊全,,行車器號碼未發(fā)生改變,,安全無事。” 凌晨五點四十分,,皖鄂交界處的墩義堂站迎來了當天的第一趟高鐵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