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從“被褥、臉盆、暖壺”到“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大學開學“三大件”折射70年變遷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舒靜、宋佳,、李嘉瑞
高校開學季即將到來,,51歲的李佳興沖沖準備給剛考上大學的兒子購置生活用品,但都被婉拒了:基本用品學校都配齊了,,“快遞也很方便”,,沒必要大包小包帶很多東西。
李佳很感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帶著臉盆暖壺,提著沉重的行李,,從海南鄉(xiāng)下用了3天才抵達武漢的大學,。他聽叔父——一位50年代的大學生說,當年上大學,,他背著鋪蓋卷,,拎著母親手縫的布袋,里邊就裝著幾件打補丁的衣服,。
天貓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除了手機、電腦和平板之外,,2019年大學生的開學行囊里又增添了“新三樣”:電子書,、按摩儀、平衡車,。
從生活必需品到時尚消費品,,新中國成立70年間,大學生入學裝備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折射著時代的變遷,。
“三大件”:幾代大學生迥然不同的入學記憶
1964年,福建學生李德堅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坐了48小時的火車,,幾經輾轉來到清華大學。彼時,,他隨身只帶了一個藤條箱,,里面裝著幾件從高中就一直穿著的舊衣服。
上世紀50至70年代,,社會經濟水平不高,,大學生入學行囊以生活必需品為主,。“衣服,、被褥,、飯碗”或“臉盆、暖壺,、搪瓷缸”,,都是常見的開學“三大件”。
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繁榮,,大學生的入學配置也有了新變化。對于追趕“時髦”的年輕人來說,,鋼筆,、手表、收音機成為新的“三大件”,,一些不常見的小電器備受追捧,。
1985年入學的楊萍回憶,“那會兒‘隨身聽’是奢侈品, 我有個日本的‘隨身聽’,,全班同學都搶著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