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8日電 題:攔沙入黃顯“功夫”——黃土高原無定河畔淤地壩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邵瑞
在一番細致考察之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祖煜將他領銜的黃土高原淤地壩新材料新技術示范項目,,落在了黃河一級支流無定河畔,、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qū)腹地的黃河水利委員會綏德水土保持科學試驗站辛店試驗場,并把其中的一個淤地壩——白草洼壩作為“柔性溢洪道”研究對象,。
黃河泥沙主要來自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在千溝萬壑中筑起的淤地壩,則是減少泥沙入黃的攔沙“衛(wèi)士”,。記者近日來到綏德水保站距離陜西省綏德縣城1.2公里的無定河畔辛店試驗場,,對淤地壩進行了一番探究。
綏德水保站辛店試驗場副場長崔樂樂告訴記者,,這里既創(chuàng)建了陜北第一座大型淤地壩,,也有最新的淤地壩科研項目正在進行,是淤地壩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的重鎮(zhèn),。
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qū)百姓摸索出來的既能攔截泥沙,、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增產糧食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從源頭上封堵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匯集和通道處形成一道人工屏障,,從而起到“溝里筑道墻,,攔泥又收糧”的作用。
“從1953年開始,,綏德水保站開展淤地壩的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在黃河中游地區(qū)取得了顯著成效?!痹谶@里工作了30多年的綏德水保站辛店試驗場場長白平良說,,黃土高原有著數百年發(fā)展歷史的淤地壩建設,在新中國成立后得到快速發(fā)展,。目前,,黃土高原地區(qū)共有11萬多座淤地壩,。
走進辛店試驗場,首先是支溝——小石溝的7個小型淤地壩相繼出現(xiàn),,壩地里種著不同的植物,,壩上立著介紹牌。7個淤地壩中,,5個建于1954年,、兩個建于1979年,均在2003年和2004年有所加高,。7個淤地壩明確了技術負責人,,負責每座壩的“三大件”——壩體、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以及排洪渠的日常維護和技術把控,,為壩系安全運行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