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經(jīng)過十多年的科技研發(fā),,2016年5月1日,“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正式上線,古老的敦煌通過現(xiàn)代科技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全球觀眾可在線欣賞30個經(jīng)典洞窯的高清圖像,,全景漫游這座人類文明寶庫。
千年壁畫的最美容顏,,由此在人間永駐,。
在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展覽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歷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墻上;歷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愿意守護歷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p>
樊錦詩正是這樣癡心的守護者,。
弘揚者:讓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樊錦詩與香港有著不解之緣。
“第一個幫助我們的是邵逸夫”,。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邵逸夫匿名向敦煌研究院捐了1000萬港元,?!爱敃r我們窮到什么程度?莫高窟連窟門都沒有,,風沙直接吹進洞窟里,。”征求邵逸夫的意見后,,他們?yōu)槎纯甙惭b了玻璃屏風和門,。
第二個是饒宗頤。他是國學泰斗,,人文學識廣博,,對甲骨文,、考古學、歷史學,、文學,、敦煌學等都有深入的研究。饒老幾次去敦煌,,對敦煌的歷史文化十分著迷,。樊錦詩與饒老惺惺相惜,相見恨晚,。后來,,樊錦詩主持的26卷《敦煌石窟考古全集》在香港出版,饒宗頤先生對此由衷贊嘆:既真且確,,精致絕倫,,敦煌學又進一境!
1987年,,樊錦詩第一次來香港,。“那時候除了學術界,,很少有人知道敦煌,。”樊錦詩說,,現(xiàn)在不僅很多人都知道,,甚至還出現(xiàn)了“敦煌熱”,很多香港人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包括捐款,、辦講座、幫著做各種文化推廣,。后來香港的朋友說,,干脆成立一個組織,叫“敦煌之友”吧,。
“我非常感動,,他們不在這里領取一分錢,還聘請了律師,,保護我們的知識產權,。后來,更多的香港政商界人士陸續(xù)加入了團隊,,在國際上推廣敦煌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敦煌。”
在敦煌文化里浸潤愈久,,樊錦詩愈發(fā)覺得這是“百科全書式的寶庫”,。這些年來,樊錦詩為傳播和弘揚敦煌文化四處奔走,,不僅到國內外辦展覽,,還主動進學校、進社區(qū)去普及和推廣敦煌文化,。
她說:“過去我們要‘進洞’保護,,現(xiàn)在我們要‘出洞’弘揚,要讓敦煌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對于名利得失,,樊錦詩早已云淡風輕,。“要計較得失,,我早就離開敦煌了,。”說起呂志和獎的獎金,,她說:“我對這個錢沒有別的盤算,。我在想,怎么用這筆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能為這個世界的和諧與發(fā)展作貢獻,。”
81歲的老人,,眼神平和堅定,,如大漠般坦蕩。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7日電? 題:一片赤誠灑邊關——記最美支邊人物,、湖北援疆教師郭貴方 新華社記者尚升 “提升新疆教育水平,,需要大家攜手努力,像蓋房子一樣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