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1月6日電 題:無人收割 科技糧倉——顆粒歸倉背后的“高精尖”
新華社記者王建,、周勉,、林超
不久前,,在黑龍江省墾區(qū)紅衛(wèi)農場種植戶賈偉的水稻田里,,一臺黃白相間的水稻無人收割機在作業(yè),,自動行駛、自動轉彎,、自動收割……收割機精準,、靈活地完成了每個環(huán)節(jié)。水稻收割完,,緊跟其后的一臺無人駕駛翻地機車完成深翻,。
今年賈偉種了170畝水稻,首次嘗試無人收割,?!笆孪仍O定好程序,全程無人作業(yè),,人坐在地頭收割機就能干活,,不但收獲質量高,確保了顆粒歸倉,,還節(jié)約了勞動力,。”賈偉說,。
全國秋收基本結束,,記者在一些糧食產區(qū)調查發(fā)現,顆粒歸倉的背后,,一些“高精尖”的農業(yè)科技運用越來越多,。在黑龍江省孫吳縣樺林現代農機合作社玉米地里,一臺聯合收割機正在收獲玉米,,車身上,,有一個顯眼的接收信號的裝置。
“這是北斗衛(wèi)星定位自動導航系統,、智能數據監(jiān)控和傳輸系統,。”合作社理事長吳德顯說,,有了衛(wèi)星定位導航,,把作業(yè)地塊的經緯度數據輸入系統設定后,就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yè),。
秋收之后,,如何科學儲糧,關系糧食安全,。在中央儲備糧湖南省寧鄉(xiāng)直屬庫,,每個糧倉都實現了智能控溫。寧鄉(xiāng)直屬庫主任許飛說,,每個糧倉專門定制了四臺大功率空調,,可以將整個糧倉的溫度控制在合適溫度。此外,,倉壁貼滿了防火隔熱材料,,在糧堆內部,分布著78根電纜,,上面共有312個測溫點,。
許飛介紹,通過監(jiān)測溫度,,就能判斷糧食是否發(fā)生蟲害和水分變化,。一旦某個點位的溫度升高,中樞系統將發(fā)出指令,,冷卻機和安置在糧倉底部的送風管道會對糧食進行降溫和通風處理,。
另一種科技手段是氮氣殺蟲。倉內的數十個氮氣囊將糧食嚴密包裹,。當氣囊里的含氮量達到98%時,,可以殺蟲。工作人員會定期佩戴氧氣面罩進入倉內檢查,,一是看氣囊是否有破損,,二是看氣囊含氮量是否充足。當氮氣消耗到一定程度時,,專門的制氮機房會通過管道補給氮氣,。
糧倉內的所有數據和實時情況都通過一臺電腦,在智能化糧庫集成控制平臺上觀測,。許飛說,,過去儲糧手段差,如今隨著高科技的應用,,做到了科學儲糧,,確保了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