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1月12日電? 題:走遍巴山蜀水 這里風景最美——記秦巴山區(qū)脫貧攻堅干部群體
新華社記者劉彤,、王朋,、馮大鵬
曾經(jīng)的巴山蜀水,,因它的俊美為外人熟知,;如今的巴山蜀水,,在脫貧攻堅戰(zhàn)役中,因為一群群甘于奉獻,、勇于拼搏的扶貧人的付出,,將被這里的人們永遠銘記。
“貧困戶人均收入增加3倍多,,他卻倒在了陣前”
8月13日,,河南省內鄉(xiāng)縣板場鄉(xiāng)文龍村村委會前的廣場上人頭攢動:拄著拐杖、坐著輪椅的貧困戶來了,;外出打工的村民請假來了……大家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為扶貧好支書張紹慶送行。主持追悼會的鄉(xiāng)黨委書記李耀武說:“這是全鄉(xiāng)最隆重的一次葬禮,?!?/p>
張紹慶2002年當選為文龍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把因上訪聞名的文龍早日建成產(chǎn)業(yè)明晰,、民風淳樸的明星村,,張紹慶開始了夜以繼日的奮戰(zhàn)。高負荷工作讓他積勞成疾,,2016年他就因心肌梗塞安了支架,。
今年8月11日8點剛過,張紹慶來到貧困戶張新會家,。今年49歲的張新會是三級肢體殘疾,,父母分別患有偏癱和聽力殘疾,,前幾天張紹慶連續(xù)往鄰村幾家石材廠跑,幫他聯(lián)系工作崗位,。得知一家工廠愿以月工資3000元以上錄用且第二天就可上班時,,張新會全家人樂壞了。而張紹慶這時突感胸口發(fā)悶,,不斷出虛汗,。
30分鐘后,載著張紹慶的車趕到醫(yī)院,;一小時后,,醫(yī)生回天無術,年僅54歲的張紹慶再也沒有醒來……
92歲的貧困戶李文獻聽到噩耗老淚縱橫,。李文獻曾是張紹慶最掛念的貧困戶,,張紹慶經(jīng)常鼓勵他:爭取成為咱村第一個百歲老人。李文獻哽咽著說:“我就是活到200歲,,有什么意義,?文龍離不了他,鄉(xiāng)親們離不了他呀,!”
駐村第一書記郭盈溫說,,張紹慶似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兒?!跋愎绞俏凝埖闹еa(chǎn)業(yè),,但因為缺資金沒技術,大家只能望菇興嘆,。張書記提出:貧困戶和種植能手要在同一個大棚內共同種植,,從技術管理到市場銷售,,結成捆綁式利益共同體,。去年村里香菇種植量突破60萬袋,,村民們增收近200萬元。三年來,,全村33戶貧困戶人均收入增加了3倍多,。”
“女漢子”內心也有難過的坎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qū)柏林鎮(zhèn)羅灣村位于秦巴山區(qū),,這里的村民們長期吃窖水,。“準媽媽”陳輝是柏林鎮(zhèn)黨委書記,。40歲的她懷孕五個月了,,這是她的第一個孩子。別人都勸她別太玩命,但她總說:“在這個崗位,,有我的責任和使命,。”
“鎮(zhèn)上有離預產(chǎn)期兩天才請假的扶貧干部,,也有因為工作差點離婚的,,有些年輕干部因為村民不理解而落淚?!标愝x說,,職責和使命讓她們不敢怠慢。這位工作中的“女漢子”,,內心也有難過的坎?!案赣H因病去世的前兩年,,因為實在太忙,沒有陪父親看過一次病,?!闭劦郊彝ィ愝x淚眼婆娑,。
陳輝堅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投身于光榮的扶貧事業(yè),是基層干部無上的榮耀,。鎮(zhèn)上各個村日新月異的改變,,是對她付出最好的回饋。
“有事就找我許啟松”
肖良翠是陜西省石泉縣饒峰鎮(zhèn)新場村村民,。在民主評議貧困戶時,,她家“落選”了。駐村工作隊,、村干部連夜研究,,誰也沒辦法改變評議決定,肖良翠吵嚷著“要上訪”,。村支書張明忠無奈嘆了口氣:“沒辦法,,只能找老許了!”
“老許”是饒峰鎮(zhèn)鎮(zhèn)長許啟松,。今年48歲的他有著20余年基層工作經(jīng)驗,,“群眾工作法”讓他屢屢攻克基層工作的“疑難雜癥”。當村干部帶著肖良翠來到鎮(zhèn)政府時,,許啟松滿臉笑容地倒上茶說:“嫂子你有事找我就對了,,因為我們是一家人。”不躲不閃的工作態(tài)度,,讓肖良翠心平氣和地跟許啟松聊了起來,。
“嫂子,我把情況核實后會拿出解決辦法,,上門給你一個說法,。”許啟松說,。
當晚許啟松就來到肖良翠家,,了解到肖良翠80歲的婆婆武嚴書為2級殘疾,算上高齡補貼,、殘疾補貼,、養(yǎng)老保險,每月能拿到270元,。肖良翠的丈夫在外務工,,家里兩個學生和80歲的婆婆都靠她一人照顧。2017年政策調整后規(guī)定:3級以上殘疾人中,,只有貧困戶才能領每月50元的補貼,。肖良翠哭著說:“評不上貧困戶,婆婆就領不成殘疾補貼,。家里一年又少了幾百塊,,日子要過不下去了!”
許啟松組織村民大會對“武嚴書重度殘疾單獨評議納入貧困戶”一事進行評議,。問題解決后,,肖良翠感激地說,以后我要努力奔日子,,絕不給政府添麻煩,。
幾年來,許啟松像這樣為近20戶60余人解決了實際困難,,成了群眾的貼心人,。
在秦巴山區(qū),還有許多像張紹慶,、陳輝,、許啟松一樣的“四支隊伍”干部,他們拋小家,、為大家,,為脫貧攻堅付出了心血甚至生命,他們,,是秦巴山區(qū)最美的風景,。
新華社長春10月31日電(記者褚曉亮,、張博宇)黑山村的人都沒想到,靠著小小的蒲黃,貧困戶朱慶忠老兩口半個月不到就掙了一萬多元,。人們都說老朱發(fā)了“生態(tài)財”
新華社沈陽8月21日電 題:“獨手”變“能手”:貧困戶老呂身殘志堅的養(yǎng)殖脫貧 新華社記者于也童,、鄒明仲 “老呂這回行嘍,,‘獨手’變‘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