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沉淀的細節(jié),,往往折射出一個政黨的民心向背,衡量出人民群眾的分量,。
86年前,,贛南原中央蘇區(qū)興國縣長岡鄉(xiāng),發(fā)生過這樣一個溫暖的故事:貧農馬榮海家不慎失火,,蘇區(qū)干部出工捐錢,,幫助他蓋新房。毛澤東同志在著名的《長岡鄉(xiāng)調查》中,引用此事,,述說魚水深情,。
時隔86年,馬家?guī)状笕嗽啻蝿幼h,,最終都沒舍得拆除這棟閑置多年的土房子,,因為這里銘刻著深深的黨恩。
來到長岡村馬榮海的孫媳婦曹承鳳家,,86年前蓋的土坯房、改革開放初期建的兩層青磚小樓,、9年前新修的三層半小樓呈“品”字狀矗立在一起,。
曹承鳳家的三棟房呈“品”字狀矗立在一起(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強 攝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三棟房,收納著重重疊疊的光陰,,記錄著血肉相連的情感,,承載著永恒不變的初心和使命,也書寫著“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響亮答案,!
蓋土房
低矮的房間,、斑駁的土墻,推開第一棟土坯房的木板門,,仿佛一下回到80多年前的蘇區(qū)。
站在曹承鳳家9年前修的三層半小樓上俯瞰86年前蓋的土坯房(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強 攝
1933年春,,蘇區(qū)貧農馬榮海家不慎失火,一間半泥土坯,、茅草頂的房屋瞬間被大火吞噬。驚慌中逃出的老馬一家茫然失措。
貧苦家庭,,蓋房何其艱難,。
時任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主席謝昌寶聞訊趕來說,老馬,,人沒事就行,房子大家?guī)湍阋黄鹕w,!
傍晚,,七八名鄉(xiāng)蘇維埃干部來到老馬家,安頓一家老小,,商議蓋房事宜。第二天一早,,他們就發(fā)動互濟會和群眾捐錢募料,,清理廢墟,,著手蓋房,。大家三三兩兩一組,,撿石頭,、和砂漿,、砌土墻,、鋪茅草u2026u2026
短短幾天,一棟新房就立在老馬面前,,一起立起來的還有共產黨人密切聯(lián)系群眾,、關心群眾生活的形象,。
1933年11月,,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同志來到這里開展農村調查,把這個故事寫入了《長岡鄉(xiāng)調查》,。他在隨后召開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說:“長岡鄉(xiāng)青年壯年男子百個人中有八十個當紅軍去了u2026u2026什么理由呢,?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長岡鄉(xiāng)有一個貧苦農民被火燒掉了一間半房子,鄉(xiāng)政府就發(fā)動群眾捐錢幫助他,?!?/p>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贛南瑞金成立,明確政權的性質是工農民主專政,。這打開了一頁嶄新的歷史--不同于以往一切剝削階級掌握的舊政權,,這是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新政權,。
“蘇區(qū)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一首《蘇區(qū)干部好作風》傳唱80多年,。給群眾送米送油,,幫群眾架橋挖井,,為群眾創(chuàng)辦消費合作社u2026u2026這樣的故事在80多年前的贛南蘇區(qū)俯拾皆是。在長岡鄉(xiāng),,一句婦孺皆知的話流傳至今:“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p>
一房、一橋,,一井,、一米u2026u2026于細微之處見初心。
80多年前,,群眾為何擁護共產黨,?答案就在這一個個故事中,,在這一間土坯房里。
這是86年前,,蘇區(qū)干部幫貧農馬榮海蓋的土坯房(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強 攝
80多年后,這間土坯房歷經風雨依然佇立不倒,,當年蓋房的場景也濃縮成一座《蘇區(qū)干部幫助貧農馬榮海蓋房子》實景展,,定格在興國縣蘇區(qū)干部好作風陳列館。
“這間土坯房就是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初心不變的生動映照,?!标惲叙^講解員鐘慧對前來參觀的人說。
護老房
雖然老房早已閑置,,但老馬的幾代后人卻一直沒有拆掉,,其中緣由,讓人思忖良久,。
一嫁到老馬家,,曹承鳳就聽說了這個在家里代代相傳的故事,。當時,,家里在打土豪分田地中又分得了兩間地主的青磚房,全家七八口人擠住一起,,老房當作廚房依然在用,。
1982年,改革開放分田到戶后,,馬家日子漸漸好轉,。曹承鳳和丈夫在老房邊蓋起了一棟兩層青磚小樓,老房從此閑置下來,。
不久后,家里為閑置的老房起了一次爭執(zhí)--
原來,,老房年久失修快倒了,,曹承鳳想拆掉,丈夫卻提出想重新翻修下,。一算賬,,要花200多塊錢,曹承鳳更猶豫了,。
“那時,,鹽才5分錢一包,火柴才2分錢一盒,,200塊錢可不是個小數,!”她記得,,那年她腳疼得厲害,醫(yī)生開了三包藥,,一塊五毛錢一包,,但丈夫卻只買了一包,因為翻遍全身湊不夠錢,。
爭論中,,丈夫給她講起了道理:因為這棟房,爺爺馬榮海一直念著共產黨的好,,后來參加了革命,,還把兩個兒子一起送去參加紅軍。后來,,一個負傷回來了,,一個永遠倒在長征路上,名字鐫刻在縣城烈士陵園的墓碑上u2026u2026
“這棟房里面有當年蘇區(qū)干部關心群眾生活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是馬家的,,又不僅僅是馬家的u2026u2026”
一番話后,曹承鳳理解了,。
秉持為民初心,,終將贏得民心所向--
80多年前,長岡鄉(xiāng)一百個青壯年男子中約有80個參加了紅軍,,全鄉(xiāng)1500人認購了5400塊錢的公債,;
興國,23萬人,,8萬多人參加紅軍,,5萬多人犧牲,走出了56位共和國將軍,;
贛南,,240萬人,33萬人參加紅軍,,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贛南籍烈士倒下,。
“蘇區(qū)時期,為什么群眾不畏生死爭相當紅軍,?為什么把最后一碗米送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為什么中國革命能取得勝利,?答案或許就蘊藏在這間土坯房里,。”興國縣黨史辦副主任丁志操說。
這是一種血肉相連的深情,,這種深情化作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至今。
80多年初心不改,,80多年恩情未忘--
丈夫去世后,,曹承鳳接替他承擔起守護老房的使命,土坯房被加固,,還蓋上了青瓦,。幾十年來,老房早就沒有用場,,她卻再也沒動過拆除的念頭,。
曹承鳳推開86年前蓋的土坯房的木板門(7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郭強攝
前兩年,,眼看著村里家家戶戶買起了小轎車,,兒子也很心動,想拆掉擋住車輛進出院子的老房,。曹承鳳堅決反對:“人要記恩,,這棟土坯房里有黨的恩情,老馬家要一直傳下去,!”
建樓房
紅瓦坡屋頂,,白瓷磚外墻,冰箱,、空調、洗衣機u2026u2026走出老房,,來到馬家第三棟房。
80多年前,,馬榮海一定想不到,,后人能住上這樣的房子。
坐在寬敞明亮的客廳里,,曹承鳳講起家里像燕子銜泥一樣蓋起這棟房的故事:兒子長大成家,在外打工掙了錢,,一開始在老房邊蓋了一棟平房,。后來,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房子也不斷加蓋,,終于在2010年蓋成了這棟三層半小樓,。
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前些年不少群眾依然住在透風漏雨的土坯房里,。2011年,,贛州171萬農戶中仍有69.5萬戶住在土坯房中,占當地農戶總數的40%以上,。
2012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率先啟動的就是危舊土坯房改造,。如今,,69.5萬戶群眾已徹底告別了土坯房。
“除老馬家這棟外,,村里基本沒人住危舊土坯房了,。”長岡村第一書記程亮亮說,。
“在房屋改善的同時,,產業(yè)扶貧也在蘇區(qū)全面展開?!?/p>
距曹承鳳家不遠處,,長岡村駐村扶貧干部王小英為說服貧困戶傅學達發(fā)展產業(yè),三天兩頭跑到他家,,但窮怕了的傅學達顧慮重重,。
“虧了算我的?!蓖跣∮⒉环艞?。
傅學達,這個內向的漢子眼眶濕潤,。曾經,,因為窮,他一家生活捉襟見肘,。如今,,他家不僅建起了雞棚,還養(yǎng)起了魚,,妻子在工業(yè)園區(qū)務工,,家里搬進了安置房,年收入四五萬元,。
支持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的政策實施7年來,,贛南實現(xiàn)了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減貧,176萬人擺脫了貧困。今年,,贛南預計將整體脫貧,。
黨心連民心,感黨恩跟黨走--
如今,,村里將長岡鄉(xiāng)調查紀念館,、列寧小學舊址、馬榮海故居等串起來發(fā)展紅色旅游,。
看著自家三棟房,,曹承鳳感嘆,沒有黨的好政策,,哪住得上樓房,,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要感謝黨,!
在她家三層半小樓外墻上,,掛著一塊“黨員家庭戶”的小鐵牌;院子外墻上,,“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曹承鳳家院子外墻上寫著“永遠熱愛黨,、永遠跟黨走”幾個大字(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強 攝
文字記者:劉健、李興文,、劉敏,、郭強
視頻記者:黃和遜、溫美良
視頻編輯:高穎
新媒體編輯:鄔金夫
新華社香港11月15日電 香港特區(qū)政府15日舉行跨部門聯(lián)合記者會,,多名特區(qū)政府司局長表示,,特區(qū)政府一定會采取更果斷措施制止暴亂,讓社會盡快恢復正常是政府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