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10多年,,他邊研究控病機理,邊進行了近千次試驗,,最終確證了作物多樣性時空優(yōu)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徑,。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作為封面文章發(fā)表,,引起全球關注,。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朱有勇研發(fā)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推廣6000多萬畝,,并獲得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3億多畝,,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技術都創(chuàng)造了顯著效益,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穿上迷彩服,,脫貧攻堅最前線就是他的戰(zhàn)場
朱有勇沒有躺在功勞簿上,他選擇投身新戰(zhàn)場——
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2015年貧困發(fā)生率仍然高達41%,。這一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誰來牽頭挑起重擔呢,?時年60歲的朱有勇主動請纓:“我年輕,我來干,!”
說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專家工作站建在了瀾滄縣竹塘鄉(xiāng)云山村蒿枝壩組,帶領團隊一竿子插到底,,在這個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導種冬季土豆,農民剛開始不積極,,他跟村組干部搞起了示范種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車子陷進了泥坑,,他第一個下去推車,,任憑泥巴濺了一身;尋找水源時,,他拄著拐杖穿行在雨后濕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駐村扶貧,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戰(zhàn)服”,。他要求參加院士指導班的學員都要穿上迷彩服,,因為這樣可以一掃長期貧困滋生的萎靡氣息,激發(fā)起奮斗的姿態(tài)來,。
種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種出藥企搶著買的“有機三七”,培養(yǎng)科技致富帶頭人……把“冬閑田”變“致富田”,,老百姓的評價,,就是朱有勇脫貧戰(zhàn)線上的口碑。
新華社昆明12月1日電 題:“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記“農民院士”朱有勇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岳冉冉,、陳聰 院士代言一顆“神奇土豆”,,曾引起媒體聚焦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干,、萬眾一心,,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戰(zhàn)之際,中央宣傳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fā)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狈Q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過去30多年間,,他帶領團隊研發(fā)的兩項控制農作物病害技術,可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增產20%-30%,,這兩項技術造福了上億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