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記者孫琪)疫情來襲,,與醫(yī)務人員在前方治病救人的忙碌不同,清華大學的兩間實驗室看上去雖然安靜,,但這里也正上演著與時間賽跑的“戰(zhàn)爭”,。記者初次采訪時,正是春節(jié)期間,,實驗室里的設備和試劑略有短缺,,讓正在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清華大學醫(yī)學院教授張林琦十分著急。
即便如此,,張林琦與另一名專家,、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王新泉還是帶著團隊堅持研究,。解析結構,、總結數據,、尋找可能有效的小分子藥物……從早上7點到晚上12點,實驗室從沒閑著,。
作為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從事傳染病病毒研究30余年,,曾經主導或參與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中東呼吸道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新發(fā)突發(fā)高致病性病毒研究,。而身為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的王新泉,,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生物學,。
此次聯手進行實驗,每個實驗結束,,張林琦與王新泉都要會商下一步對策,。三言兩語就能達成共識,靠的是十年前就開始一同研究產生的默契,。從2012年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開始,,二人在病毒基因、蛋白,、抗體,、疫苗等研究領域多有合作。
“我們發(fā)現,,與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病毒相比,,這次新冠病毒傳播速度快、能力強,。說明這個病毒跨種傳播時,,更適應在人體進行復制,這值得警惕,?!睆埩昼f。
憑借豐富的經驗,,張林琦和王新泉對新冠病毒有著一份“職業(yè)敏感”,。從1月10日開始,他們就迅速組建團隊,,過年期間和學生一起留校攻關課題,,克服春節(jié)期間進行實驗的各種困難,在實驗室里爭分奪秒,。
一個多月后,,兩位生物學家的聲音明顯沙啞疲憊了許多,。在他們眼中,自己的實驗進程總是“非常幸運”,。其實,,這種所謂的“幸運”是建立在團隊每天高強度、長時間的研發(fā)中,,這種“幸運”也有一份想要盡快完成病毒研究,、早日將疫苗研發(fā)成功的急迫感。
幾天前,,張林琦和王新泉合作,,揭示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瞬間與人體細胞復合物的結構,解析了新冠病毒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qū)與人類受體的晶體結構,,準確定位出二者的相互作用位點,,闡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導細胞侵染的結構基礎及分子機制。
“病毒進入細胞,,再到復制,,最后產生它的‘子孫萬代’。從整個病毒的生命周期來看,,‘病毒如何進入細胞’這一步非常關鍵,。”張林琦說,,病毒表面蛋白是病毒進入細胞的關鍵“鑰匙”,,知道病毒如何打開人體的“大門”,就能夠進一步知道我們的身體,,如何產生保護性抗體反應,,保護這個“大門”。
據悉,,清華團隊目前已開啟動物實驗階段,。張林琦和王新泉都期待新技術的出現能夠通過“綠色通道”進一步加速,盡早為擊退病毒帶來轉機,。
除了每天泡在實驗室,,張林琦還要與國外權威研究機構一同商討研究進展與方向?!霸谌祟惷媾R的共同困難面前,,科技界的競爭已變?yōu)槭澜绺鲊墓タ穗y關的合力。我們正與全社會科研和醫(yī)務工作者共同努力,,相信能解開病毒‘謎團’,。”
新華社合肥2月9日電(記者朱青 徐海濤 黃博涵)近在“眼前”的病毒,、手“握著”病毒,、“環(huán)繞”著病毒,這里是安徽阜陽市疾控中心新冠病毒實驗室,,現在也是這個千萬人口城市里最不能大意的地方
科技日報記者 唐芳 近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專家王辰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轉成慢性的,,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病,,對此我們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