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30日電 題:記者手記:向“看不見”的勞動者和他們的夢想致敬
新華社記者熊聰茹、杜剛
又到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在社會工種越來越豐富的當下,我們借著這個節(jié)日,向一些因為地點、時間,、工作性質等原因而不被人熟知的勞動者致敬。在他們身上,,生動揭示了“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xiàn)”這句話,。
白日“夜行人”徐善章,,54歲,國網(wǎng)烏魯木齊供電公司配電電纜通道運維班班長,。30年里,,同事?lián)Q了一批又一批,他的工作沒有變——在黑暗狹窄的地下廊道里,,彎腰甚至跪著檢查電纜,,全程還要被塑膠等惡臭折磨。保守估計,,他“非正?!毙凶吡?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一圈,。白日“夜行”的他,,顛覆了很多人對電力工人的直觀印象。這個勞動節(jié),,他將值班備班,。
同事們說,他總是第一個下電井,,最后一個上電井,。在一次檢修中,班組成員遭遇沼氣,。同事馬銳回憶:“徐師傅把我們一個個先送上去,,最后等他上來的時候,,口罩里外兩層已經(jīng)濕透了,他抓著我手的時候已經(jīng)沒了力氣,,我當時特別想哭,。”
記者同他一塊進入地下廊道,,不到10分鐘,,就覺得呼吸困難,問他怎么會干這么久,。徐善章笑著回答,,說小了或許就是想給年輕同事樹立榜樣,說大了是要實現(xiàn)守護萬家燈火這個夢想,。
與徐善章夢想一樣看起來很大的,,還有47歲的普氏野馬醫(yī)生恩特馬克的夢想。他希望“今后,,孩子們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馬在戈壁草原奔跑”,。
很多人疑惑,為何野馬需要醫(yī)生,?其實,,普氏野馬的數(shù)量比大熊貓還稀少,曾在我國消亡了一段時間,,是地球存活的唯一野生馬,。
恩特馬克身材高大,是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哈薩克族高級獸醫(yī)師,。這個中心位于新疆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四周是茫茫荒原,。22年前,,恩特馬克來到中心工作。
有一年在野馬繁殖季節(jié),,一匹雌馬第一次生產(chǎn),,但出生不久的馬駒生病了。恩特馬克治療馬駒時,,突然發(fā)怒的母馬朝他左胸咬了一口,。他連滾帶爬逃出柵欄,捂住傷口,。
如今,,恩特馬克的夢想似乎不那么遠了。目前,我國普氏野馬的數(shù)量超過了600匹,,占全球野馬總數(shù)的近三分之一,,中心及周邊的準噶爾盆地是最集中的區(qū)域。
讓這片土地充滿生機的夢想,,同樣存在59歲的護林工人馬永生的心中,。歲月似乎將這名老護林人藏在了時光隧道里。
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方向的阿克蘇市,,有一塊叫柯柯牙的戈壁荒灘,,30多年前這里是整個阿克蘇地區(qū)沙塵暴的策源地。為了根治風沙危害,,1986年春,,當?shù)貑恿丝驴卵谰G化工程。
馬永生是這項工程的第一批護林工人之一,。他回憶,,柯柯牙地貌十分復雜,有許多大面積的堿包,,又有被洪水沖出的又寬又深的溝壑,,“當時機械少,幾萬干部群眾,、部隊官兵拿著坎土曼(鋤頭)和鐵鎬平地,,幾天幾夜在柯柯牙種樹,累了就直接躺在土堆上瞇一會,,遇到種樹的溝渠被灌溉水沖出缺口,一著急就裹上棉大衣躺倒,,用身體擋住,。”
人們說,,柯柯牙的綠色是用幾代人的青春換來的,。1986年至今,阿克蘇先后有340萬人次自愿參與柯柯牙綠化工程,,累計造林超過20萬畝,。
今年勞動節(jié),馬永生計劃加班,,照料陪伴過他青春的樹林,。他有些遺憾的是,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孩子都不清楚他們這一輩人經(jīng)歷了什么,。他說,自己和同事們大多患有嚴重的關節(jié)炎,但讓柯柯牙變綠或許就是他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讓寸草不生的戈壁灘染綠是大伙的夢想,。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日益多元,有了越來越多“看不見”的勞動者出現(xiàn),,但正是每個時代都有這群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和他們的夢想,,才有城市燈火長明,才有綠水青山,,才為我們走向未來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