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看病、坐車都比以前方便了。沈姚付和老伴劉林桃開始尋思:搬出了窮窩窩,,怎么干才能走上致富路?
美好生活,,需要貧困群眾用辛勤勞動來創(chuàng)造,。看著村里來來往往的人群,,沈姚付琢磨:擺攤賣涼粉,,山藥蛋一斤才幾毛錢,做成粉坨子,,一碗涼粉就賣5元錢,。搬進新家不到1個月,沈姚付的涼粉攤就開張了,。
沈姚付說,,以前住在舊村,除了種地,,真想不出還能干啥,。如今,自己辦了農家樂,、擺攤賣涼粉,,一年收入有3萬多元。
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村村民沈姚付和老伴劉林桃在院子里打掃衛(wèi)生(5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荒山披綠人增收 闖出“綠富同興”新路徑
多年以來,,干旱少雨、多山少綠,、溝壑縱橫,、土壤貧瘠,是呂梁山的嚴峻現(xiàn)實,?!芭賯€坡坡兒、吃個窩窩兒”,,是呂梁農民祖祖輩輩的生活寫照,。
“為了生活,山上能用的地大伙兒都用了,,種上玉米,、谷子,眼巴巴地等下雨,,可一年下來,,一畝地只能收200元錢,。”山西省大寧縣曲峨鎮(zhèn)白村的貧困戶馮還堂說,。
大寧縣位于呂梁山南端,,是山西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生態(tài)脆弱是經濟發(fā)展的桎梏。
如何破解深度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按照“五個一批”脫貧措施要求,大寧縣抓住國家生態(tài)建設的利好政策,,開創(chuàng)了生態(tài)治理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生態(tài)扶貧”之路——實施購買式造林,,通過興林增綠讓群眾增收脫貧。
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王獅鄉(xiāng)蛤蟆神村的村民在造林合作社為沙棘苗除草(6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什么是購買式造林,?簡單說就是由政府制訂規(guī)劃、標準,,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種樹,,驗收合格后政府以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回購。
大寧縣規(guī)定,,購買式造林的承接主體,,必須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占80%左右的脫貧攻堅造林專業(yè)合作社。
坐在山頭眺望遠處的黃河,,68歲的馮還堂常有時來運轉的感覺,,爬滿皺紋的黝黑臉膛上綻滿笑意。
“以前為了生活,,我下過煤窯,,賣過豆腐,常年在外奔波還是受窮,?!瘪T還堂說。為了供6個孩子上學,,他早年離開家鄉(xiāng)到外地打工,。后來年紀大了,他不得不回到村里,。一家人種地那點收入,,勉強能填飽肚子,日子是越過越窮,。2014年,,經過精準識別等程序,馮還堂一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7年,,白村成立造林合作社,,鼓勵馮還堂參加。兩個多月的辛勤勞作,,馮還堂掙了4000多元,。這讓他感到很意外,干勁更足了,,之后每年都能掙近2萬元,。
如今,荒山變綠林,,大寧縣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漫山遍野的生態(tài)經濟林也成為當?shù)刎毨舻摹熬G色銀行”,。
拼版照片:上圖為山西省呂梁市嵐縣普明鎮(zhèn)附近綠化前的荒山(資料照片),;下圖為6月9日拍攝的山西省呂梁市嵐縣普明鎮(zhèn)附近通過“購買式造林”綠化后的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曹陽攝),。 新華社發(fā)
新華社石家莊1月10日電? 題:貧困戶老南的奮發(fā)圖強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楊知潤 “這柿子我平時不舍得摘,,紅紅火火的,象征著日子越過越得勁兒,?!?8歲的老南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