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聯(lián)合新浪微博和新世相共同發(fā)起#年終提問2021#活動,,邀請4位時代前行者——張桂梅、張文宏、蘇炳添,、王赤回應大家在成長道路上提出的困惑和思考。根據(jù)來自全網(wǎng)的留言和提問,,12月20日起,,我們陸續(xù)發(fā)布4封真摯的回信,4位回信者將分享自己對生活最真誠的思考,。
選擇少有人走的路,,如何克服人生的孤獨感?奔向星辰大海的路上,,怎么克服外界的誘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回信作答,講述他如何走上科研之路,。他說,,孤獨是人生的常態(tài),要學會和孤獨相處,,并借此認清自己內(nèi)心真正想要的東西,。
從孤獨里找到一束光
年輕人:
你們好,!我是一名空間物理學家,。當看到那么多年輕人在留言中訴說自己的孤獨感,我的內(nèi)心也十分感慨,。因為在我近30年的空間科學研究過程中,,最常陪伴我的,就是孤獨,。
1993年,我26歲,,告別家人,,孤身一人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深造讀博士。當時還沒有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聯(lián)系基本上是靠寫信,,因為打國際長途電話非常昂貴。當飛機從首都機場起飛時,,我也感到一絲孤獨和彷徨,。目的地波士頓也只是在書上見過的名字,但我是抱著夢想去一個未知的地方,,飛機在波士頓上空即將降落時,,看到燈火通明的城市,,我的心反而放下了,因為我知道我將要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開始我人生新的階段,。
非常幸運的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是美國“旅行者2號”(Voyager 2)等離子體儀器的首席科學家,因為這個契機,,我接觸到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航天項目,,讓我學到了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追求卓越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益求精的技術(shù)攻關(guān),。攻博的過程是痛苦和孤獨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嚴格要求,讓我曾經(jīng)通宵達旦做作業(yè),、曾經(jīng)在圖書館度過新年,、曾經(jīng)驅(qū)車百里去請教問題。但實現(xiàn)理想就是孤獨中的那束光,,讓我覺得永遠有希望,。
然而,正當我覺得已經(jīng)融入到這個社會,,如魚得水的時候,,有一件事,一件更重大的事讓我感到了更大的一種孤獨,。每次去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開會時,,提前很久就要申請安全許可,開會當天進入實驗室時都要戴著一塊寫有“escort”(護送)字樣的牌子,。意思是,,只要我在實驗室活動,身邊一定得有美國人“陪同”,,我不能單獨行動,。心里的孤獨感和挫敗感此時此刻油然而生。
剛好,,中國科學院有一個人才引進計劃,空間天氣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魏奉思先生聯(lián)系到我,,問我要不要回來,。我當時剛轉(zhuǎn)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科學家,工資比博士后時期翻了一倍,,這在當時是很豐厚的報酬了,。一邊是回國幾乎要從零起步但給你無限大的科研空間,一邊是高薪但充滿限制的工作,思考之后,,我選擇回國,。